#119名村干部冒领失业金150万#【#村官冒领失业金暴露监管漏洞#】据《人民日

大皖新闻 2025-10-11 14:36:05

#119名村干部冒领失业金150万#【#村官冒领失业金暴露监管漏洞#】据《人民日报》报道,四川省什邡市119名村(社区)干部违规领取失业政策性资金150余万元,已有24人被立案。消息一出,公众愤慨。

正如电影《别拿村长不当干部》片名所传达的意思,村(社区)干部通常有稳定且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收入,不属于失业人群。此次事件中,每人冒领失业保险金平均超1万元。既拿财政补助,又领失业保险金,这种“两头占”明显属于侵害群众利益的违规之举。

有线索,必清查。该市纪委监委联合人社局、组织部等组建工作专班,通过专项排查让问题浮出水面。截至目前,先后有105人主动向组织说清问题,该市纪委监委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相关人员,违规资金已被全部追回。

该市纪委监委负责人说得好:“处理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要敲响警钟、补上缺漏。”通过这起事件,我们能从中剖析出什么病灶?又该推动哪些改变?

侥幸心理是违规违纪的“催化剂”。

对政策不了解是部分干部违规的初始原因。申领失业保险金时,大多数人确实从原工作单位离职,处于失业状态。成为村(社区)干部后,应按规定及时向经办机构报告工作变动,却没有人主动报告,本该停发的失业保险金仍按时到账。面对这种诱惑,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或是以“又不是主动拿的”自我安慰,或是抱着“没人问没人管”的心态当埋头鸵鸟,或是妄图以“村(社区)干部无劳动合同、自行缴社保”打擦边球掩盖问题。

侥幸心理看似是自我欺骗的心理缓冲,实则暴露了底线意识缺失、自控能力不足。正是这种“不会查到我头上”的麻痹思想,让不少基层干部防线失守。

从众心态助长违规行为蔓延。

生活中常见的从众效应,在违规行为中同样存在。法不责众的错误认知,进一步催生破窗效应。有人见其他村(社区)干部成功领取失业保险金,便跟风效仿,一步步误入歧途。

这警示我们,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无论形式多隐蔽、手段多迂回,都必须早发现早查处。唯有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才能避免不正之风蔓延扩大;无论涉及人数多少、情况是否复杂,都要坚决查纠,彻底打消“跟风无责”的从众心态。

数据孤岛与监管盲区是制度短板。

监督缺位往往源于制度漏洞。此次事件暴露出两大短板:一是基层干部人多面广,日常监督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实现全覆盖;二是事项涉及乡(街道)、村(社区)、人社等多部门,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与联动机制,形成监管“真空地带”。

正是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让失业人员状态动态无法实时更新,给了违规行为可乘之机。事后查处虽能挽回损失,但远不如事前预防更有价值——必须从“人管”转向“制管”,让政务事项全程在制度轨道上运行。

值得欣慰的是,当地已着手升级全省失业保险业务经办信息系统,未来在职人员申领时将自动弹窗提示并阻断办理。这一整改方向直指拆除信息壁垒,通过智能化比对,让矛盾信息自动报警;以高效的智能化平台压缩人为操作空间,让监管实现“全天候在线”。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群众利益。各地各部门需要常态化开展“预防针”式警示教育,压实“责任田”式日常监管,构建“千里眼”式科技赋能体系,形成“紧箍咒”式制度约束。多方合力、标本兼治,才能彻底铲除基层“微腐败”的土壤,让社会风气更清朗、群众笑脸更灿烂。(安徽时评)

0 阅读:5

猜你喜欢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