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东一大一新生背着自己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足足走了2000多公里来到学

修竹崽史册 2025-10-11 14:53:00

2008年,山东一大一新生背着自己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足足走了2000多公里来到学校报到,他告诉学校领导:“我没钱交学费,但你们让我上学的话,我可以给你们打工。”谁都没想到16年后,这个男子共资助了4200名学生,金额高达上千万!   刘秀祥的足迹,从贵州望谟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开始延伸。   1986年,刘秀祥出生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村寨,四岁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也因精神疾病丧失了自理能力。   从小学三年级起,他就开始独自扛起家计,哥哥姐姐外出打工后,他成了母亲唯一的依靠。   每天上学前,他得先帮母亲洗漱、喂饭,然后背着书包出门,村里人提起他,总说这个孩子像个小大人,早早尝尽了生活的苦涩。   初中时,为了就近上学,他带着母亲进城,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搭起简陋的草棚栖身。   白天上课,晚上捡废品、帮人干零工,勉强维持母子二人的温饱。   高中阶段,他们甚至租下农家闲置的猪圈改造成临时住所,那股潮湿和泥土味,成了他青春期最深刻的记忆。   这样的日子,坚持了整整六年,直到200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临沂大学历史专业。   那一年,他背起无法行走的母亲,历经数日跋涉,跨越千里山河抵达学校。   入学手续办完,他没有一分学费,却用双手换来了求学的机会,学校感动于他的孝心,同意他边打工边读。   大学四年,刘秀祥没有闲下来,他白天上课,晚上和周末在校园周边做家教、送外卖,甚至帮食堂洗碗。   闲暇时,他还抽空资助家乡的弟妹,那些和他一起捡废品的孩子们,本该早早辍学进厂打工。   他用打工攒下的钱,一笔笔寄回家,确保他们能继续念书,其中两个弟妹,最终也考上了大学。   这段经历,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教育的魔力:它不只是改变个人命运的钥匙,更是打破贫困循环的利器。   2012年毕业时,临沂大学的多所名校抛来橄榄枝,许以高薪职位在外地发展。   但刘秀祥选择了逆行,他打包行囊,带着母亲重返望谟县,走进一所普通高中,当起历史老师。   因为他清楚,家乡的山里娃,正面临和他当年一样的困境,辍学率居高不下,许多孩子中途就因家贫而离校,注定一生困在大山深处。   回到家乡后,刘秀祥的日子远没有想象中轻松,望谟县地处喀斯特地貌,交通闭塞,教育资源匮乏。   他先在民族中学任教,接手了一个“问题班”:高一新生中,中考最高分不过258分,最低才100多分,全班47人几乎无人看好能考上大学。   刘秀祥没有抱怨,而是把课堂变成战场,他每天早起带学生晨读,晚间陪他们自习,周末甚至把孩子领回家吃饭、谈心。   三年下来,那个班逆袭了:中考258分的男孩,高考时拿下586分,全班人人迈入大学校门。   这不是奇迹,而是他用时间和心血浇灌的结果,他开始反思:光靠一己之力帮一个班不够,得让整个乡村的教育动起来。   刘秀祥深知,经济压力是辍学的最大杀手,他开始牵线搭桥,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贫困生。   到2024年,他累计帮助2700多名学生圆梦大学,总金额超过千万,这些钱,不是天上掉的,而是他四处奔走拉来的赞助。   他自掏腰包垫付时,工资几乎全花在学生身上;外出演讲时,坚持“无偿分享,但请主办方回馈两个资助名额”。   就这样,他落下了“像乞丐般乞讨”的绰号,却从不介怀,因为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施舍,而是投资,投资那些本该被贫困吞没的潜力。   2016年,他成立“刘秀祥工作室”,邀请志同道合的老师加入,工作室不只教书,还聚焦教师培训。   他组织线上线下课程,教授家访技巧、德育方法,到如今已培训近10万名乡村教师。   这些老师,又把经验带回各自学校,形成涟漪效应:望谟县的辍学率大幅下降,更多孩子开始憧憬外面的世界。   如果有机会,你会怎么为身边的“山里娃”点一盏灯?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刘秀祥》

0 阅读:68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