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杨尚昆的二儿子杨绍明,小时候很淘气,一直是中南海里的“孩子王”,就连毛主席也非常器重他,甚至还直言:这个杨小二将来可以当中央委员,候补期18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1年的中南海,19岁的杨绍明正处在人生最意气风发的年纪,这个从延安战火中走来的少年,早已不是当年襁褓中啼哭的婴儿,而是成长为中南海大院里最活跃的那个身影。 杨绍明的童年注定与众不同,作为杨尚昆和李伯钊的次子,他从小生活在红墙之内,周围都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但这个特殊的环境并没有让他变得拘谨胆怯,反而养成了开朗活泼的性格。 他总是带着院子里的孩子们上蹿下跳,今天组织捉迷藏,明天策划打雪仗,俨然成了这群干部子弟中的头儿,孩子们都喜欢跟着他玩,因为他总能想出新花样,而且从不摆架子。 这份天真烂漫的劲儿,连毛主席都看在眼里,杨绍明见到毛主席从不像别的孩子那样紧张,总是大大方方地打招呼,有一次他甚至爬到窗台上偷看会议,被毛主席发现后也不惊慌,反而笑嘻嘻地从窗台上下来。 毛主席不仅没有生气,还开玩笑说要封他为政治局委员,二十年后执行,这样的场景在中南海并不少见,毛主席对这个机灵的孩子格外喜欢,甚至当着众人的面说过,杨小二将来可以当中央委员,候补期十八年。 这话听起来像玩笑,但也透着毛主席对年轻一代的期许,那个年代的领导人,对干部子弟既有严格要求,又充满希望,他们希望这些在红旗下长大的孩子,能够继承革命传统,同时又不脱离群众。 杨绍明恰恰体现了这种期待,他虽然生活在高墙之内,却没有养成骄纵的习气,反而通过与小伙伴的相处锻炼出了独立性和领导力,但命运的考验很快就来了。 中考时,杨绍明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没能考上高中,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毛主席得知后没有责备他,反而说没考上也好,可以多接触工农群众,干部子弟就是要和老百姓交朋友。 这番话点醒了杨绍明,他开始发奋读书,最终以平均八十五分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真正改变杨绍明人生轨迹的,是父亲在十二岁时送给他的那台莱卡相机。 起初只是好奇和好玩,他拿着相机到处乱拍,但慢慢地,他发现摄影不仅仅是按快门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观察、思考和等待,他开始主动向新华社的专业记者请教,学习构图、光影和抓拍技巧。 中南海独特的环境给了他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在别人眼中遥不可及的领导人,都成了他镜头下最自然的拍摄对象,周总理喜欢和工作人员合影,朱德总司令在雪天邀请他拍下和夫人的身影。 就连平时严肃的领导们,在他的镜头前也会露出轻松的笑容,这些照片记录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种拍摄理念在日后成为杨绍明作品最大的特色。 也让他在摄影界独树一帜,1978年进入新华社后,杨绍明终于将爱好变成了职业,他用在中南海练就的眼光和技术,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瞬间。 特别是担任邓小平贴身摄影师的那十二年,他用相机记录下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也捕捉到伟人卸下重担后与家人相处的温情画面,1987年那组获得荷赛奖的作品,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中国领导人不一样的一面。 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从淘气的孩子王到获得国际大奖的摄影师,杨绍明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成长不是磨平棱角变得世故,而是保持初心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方向。 毛主席当年那句半开玩笑的话,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一种鼓励,他没有成为中央委员,但他用另一种方式参与了历史,用镜头为共和国留下了无法复制的视觉记忆。 这或许比任何职位都更有价值,也更符合那个时代对年轻人的真正期待。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环球人物——“摄影家是一种严峻的人生选择”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2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