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一位重量级人物在公开场合说了一句“真心话”——无论中国走什么路,美国都要全力限制、遏制中国发展。理由很简单:不想有任何对手威胁美国的全球地位。有时候,所谓的“规则”与“价值观”,不过是包装纸。只要你有实力,哪怕不惹事,也会被人盯上。 二十年前,中国经济体量在全球占比不足5%,主要依赖低端制造业出口,如纺织品和玩具。那时,美国主导全球供应链,制造业份额高达28%,硅谷和底特律的创新引擎驱动着世界。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苹果和通用汽车的零部件多从深圳和上海运来。华盛顿的贸易报告视中国为可靠伙伴,强调互利共赢。 联合国贸易谈判中,美方主导议程,设定技术标准,中国代表多在旁记录学习。港口数据表明,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仅为7620亿美元,美国则轻松超过1万亿。全球分工清晰,美国专注设计和高附加值环节,中国负责组装。这种格局下,美国企业年利润屡创新高,华尔街庆祝亚洲红利。国会辩论焦点是进口关税调整,而非长远竞争。 智库分析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将进一步融入西方体系,成为稳定因素。实际情况是,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加速,高速公路里程从3万公里增至9万公里,高铁网络初现雏形。外资涌入开发区,工厂灯火通明,推动GDP年均增长10%以上。美国媒体报道多正面,称赞中国市场潜力。总体看,那时代中美经济互补,美国享受低成本进口,中国获技术转移机会。双边贸易额从2001年的800亿美元飙升至2008年的3000亿美元。这种合作模式看似稳固,却埋下种子:中国从模仿走向创新,专利申请量逐年翻番。 转眼到2023年1月,美国众议院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决议,建立对华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出任主席。 在委员会首次会议上,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无论中国选择何种发展路径,美国都需采取措施限制其前进,以维护全球主导地位。这种表述脱胎于国会内部共识,两党议员均视中国为首要挑战。加拉格尔强调,所谓国际规则和价值观,不过是包装层,实力才是核心。委员会报告覆盖军事实力、经济渗透和技术转移,旨在全面评估风险。 成立之初,该机构就推动多项法案,如加强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加拉格尔在听证会上反复提及,中国制造业已占全球30%以上,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板出口激增,威胁美国就业。硅谷巨头如英特尔和高通,开始感受到市场份额流失。委员会调查显示,中国在5G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占比达40%,远超预期。美国回应包括芯片禁令,2022年底扩展至2023年,限制先进设备出口。加拉格尔推动的决议要求盟友协调,欧盟和日本随之调整对华政策。国内舆论中,这种强硬姿态获两党支持,民调显示60%美国人担忧中国崛起。委员会活动频繁,2023年举行10余场听证,邀请企业证人陈述供应链漏洞。 加拉格尔本人背景包括情报委员会经验,专注印太事务。他的言论反映华盛顿焦虑:从贸易战到科技脱钩,美国政策转向全面竞争。全球看,这番“真心话”暴露了霸权逻辑,实力越强,越易招致围堵。 这种遏制策略并非新鲜事,早有历史先例。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和关税壁垒施压,日元升值导致出口下滑,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 冷战时期,美国围堵苏联,技术封锁和军备竞赛耗费巨资,最终加速对手解体。这些案例显示,主导国总以“国家安全”为由,设置门槛。加拉格尔言论延续此传统,委员会报告直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威胁美元霸权,全球基础设施投资超1万亿美元。 美方担忧供应链依赖,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稀土供应80%,电动车电池材料主导市场。美国推动“友岸外包”,鼓励越南和印度承接转移,但效果有限,成本上升15%。欧洲企业抱怨,脱钩导致通胀压力。加拉格尔强调,规则由强者制定,价值观仅为修辞工具。这点在WTO争端中显露,美方常单方面退出或修改条款。 委员会立法如《芯片与科学法案》拨款520亿美元,支持本土半导体,却难掩人才外流事实:中国留学生占美国STEM领域30%。这种逻辑接地气地说,就是怕别人追上,宁可砸饭碗也要守位子。全球格局下,美国军费占GDP 3.5%,远超中国1.7%,但债务负担达34万亿美元。加拉格尔推动的盟友机制,如AUKUS协议,旨在技术围堵,却引发地区紧张。总体,这种“真心话”虽直白,却暴露政策短板:短期阻滞,长远难挡创新势头。
美国政坛一位重量级人物在公开场合说了一句“真心话”——无论中国走什么路,美国都要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0-11 19:46: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