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吴石案的一个细节,后背发麻。陪他一起上刑场的六个人里,居然只有一个是党员。尤其是他的两个副官,明明可以撇清关系活下来的,可他们偏不。就那么梗着脖子,陪自己的长官走完最后一程。国民党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1949年,是乱世转折的关键节点。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标志着大陆政局巨变,那年夏末从福州港大批部队匆忙撤离,吴石作为陆军中将,从绥靖公署调任国防部参谋次长,直接进入蒋介石决策核心。他早年黄埔军校毕业,抗日战争中积累军功,到岛上时已获高层信任,负责东南沿海防务统筹,从金门到舟山,数百页布防图详载炮台位置、兵力分布和补给线路。这些文件本质上是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军事蓝图,吴石表面融入体系,参与战略会议,实际借职务便利搜集情报,通过旧部渠道转交香港。他的双重身份维持近一年,帮助对岸调整登陆策略,避免多次失利。国民党当时急于稳固岛屿,情报防护形同虚设,暴露高层防御漏洞。 吴石的情报工作严谨高效,他未正式加入任何组织,却在何遂影响下承诺提供援助。从1949年10月金门战役前夕开始,他手绘火力网草图,微缩成胶卷藏入信封,交由联络人运出。次月舟山群岛战斗中,又提供坐标数据,影响国民党守军配置。这些材料通过渔船链条跨越海峡,价值巨大,却未引起警觉。 吴石的副官聂曦和王正均负责外围事务,如文件调度和行程安排,从未触及核心译码。聂曦福建籍,上校军衔,早年随吴石转战;王正均出身普通,忠诚迅速升职。他们处理日常公文时,只知吴石在做对国家统一有益的事。这种分工确保安全,直到1950年初网络松动。国民党保密局加强巡查,但内部信任机制薄弱,让吴石的空间持续存在。他的贡献虽隐秘,却直接削弱岛屿防御,体现了个人选择在历史转折中的杠杆作用。 1950年1月29日,国民党保密局抓获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后者供出联络记录,包括“吴次长”字样,成为导火索。行动队迅速锁定吴石网络,2月底吴石妻子王碧奎和副官聂曦落网,3月2日吴石本人被捕,当时他正销毁最后电码。保密局档案显示,全案逮捕11人,主要涉及军方人员,如联勤总部中将陈宝仓和情报员朱谌之。 朱谌之化名潜伏,负责岛内协调,却因交通员短缺兼任吴石联络。蔡孝乾的供词撕开整个潜伏网,暴露400多名情报人员。国民党高层震动,蒋介石亲自批示严办,视此为匪谍案典型。吴石从被捕到审讯保持沉默,只列出事实细节,未曾招供副手。这种连锁反应凸显情报战的脆弱,一人倒下即全盘崩塌。 审讯过程拉长数周,保密局地下室成为焦点,吴石单独关押,面对轮番质询,只承认情报事实,却不牵连他人。聂曦和王正均作为副官,本可签悔过书脱身,国民党标准宽松,若指认吴石施压即可释放。但两人一口否认,从头到尾强调全过程知晓,一同担责。聂曦自白书虽存,却未出卖长官;王正均少校,国防部参谋总长办公室任职,同样闭口不提不利细节。审讯官多次暗示职位低微、无直接接触,可换取宽大,两人始终拒绝。国民党档案记录,他们的坚持让调查陷入僵局,迫使高层升级压力。这种选择并非党籍驱动,六人中仅朱谌之是正式党员,其余五人均普通军官。他们的立场源于对吴石个人信赖,以及对事务本身的认可,反映乱世中个体忠诚的复杂性。 审判在5月展开,军法处大厅宣读罪状,依据惩治叛乱条例判吴石、陈宝仓、聂曦、朱谌之、王正均、林志森六人死刑。林志森涉外围联络,王正均处理档案,两人均未碰核心机密。蒋介石阅报后暴怒,下达死刑令,执行日期定为6月10日。 国民党视此案为检肃典型,报纸大肆报道,旨在震慑潜在匪谍。六人闻判默无一语,整个过程暴露国民党司法的严苛,宽大仅限于低层,核心人物一律从严。这种判决虽快速,却忽略副官们的从属性质,凸显白色恐怖下的高压氛围。案子结尾虽草率,却留下了忠诚的注脚,让后人反思个人抉择的重量。
看到吴石案的一个细节,后背发麻。陪他一起上刑场的六个人里,居然只有一个是党员。尤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0-11 19:46: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