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在中国严格的稀土管控措施下,美国可能买不到芯片! 中国稀土出口管控的

自由轻羽事 2025-10-11 22:50:28

美媒:在中国严格的稀土管控措施下,美国可能买不到芯片! 中国稀土出口管控的新政一落地,全球高科技产业的神经瞬间绷紧。10日《纽约时报》的分析一语道破关键:美国或许很快就要面临“无先进芯片可用”的窘境,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中国手里的稀土“钥匙”。 很多人觉得稀土只是普通矿产,可在高科技领域,它却是无可替代的“工业维生素”。芯片制造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稀土的身影——从抛光材料到刻蚀机部件,再到高端光刻机的镜面涂层,少了它们,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美国心心念念的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更是把稀土当成了“必需品”,缺了它根本无从谈起。《纽约时报》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有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 英伟达生产的一款关键电容器,必须用超纯镝才能制造,这种材料的提纯难度堪比“在沙里淘金”,而全球所有的超纯镝,都来自无锡的一家精炼厂。没有这家厂的供应,英伟达的高端芯片生产线恐怕就得“停摆”。 这对依赖其产品的美国人工智能产业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中国的新规简直是精准“点穴”。政策明确要求,只要产品中含有0.1%的中国原产稀土成分,出口前就必须申请许可。别小看这0.1%,全球几乎所有高端电子产品都躲不开这个标准。 日本、韩国的半导体企业早就慌了神,它们的芯片生产线常年依赖中国稀土供应,如今突然多了一道“许可关”,生产计划瞬间被打乱。《纽约时报》直言不讳:这等于让中国握住了全球人工智能和现代电子产品供应链的“总开关”。 更让美国焦虑的是,这种依赖是结构性的,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打破。中国掌控着全球91%的稀土金属加工能力,美国自己虽然有加州帕斯山矿这样的稀土矿,但冶炼分离能力严重不足,80%-85%的稀土需求依赖进口,其中约70%都来自中国。 美国国防领域对稀土的依赖更甚,占比高达35%,远高于全球平均的8%,导弹制导系统、无人机发动机这些关键装备,都离不开中国稀土制造的永磁体。有人可能会问,美国就不能找替代来源吗?答案没那么简单。 稀土提炼不仅技术门槛高,还需要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中国在这方面的综合优势,3到5年内都难以被超越。欧洲央行早就警告过,就算是从第三方采购含稀土的产品,那些供应商最终还是要依赖中国的原材料。 和硕这样的企业虽然在尝试改动产品设计替换材料,但也只能覆盖部分场景,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美国的反应已经说明了一切。有消息称,美国甚至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来反制,但这无异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芯片产业本就利润微薄,加征关税只会让美国企业的成本飙升,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五角大楼虽然把稀土相关材料纳入重点投资领域,但美国制造业的短板摆在那里,想重建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谈何容易? 中国的管控措施绝非“突然袭击”,而是对自身战略资源的合理保护,更是对全球供应链公平性的维护。过去美国动辄搞技术封锁、出口管制,如今在稀土这个自己的“软肋”上尝到了被制约的滋味,就难免显得手足无措。 《纽约时报》的焦虑,本质上是对霸权地位受到挑战的不安。这场稀土博弈给全世界上了生动一课:供应链的安全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依赖别人的“软肋”迟早会变成自己的“死穴”。中国用0.1%的标准证明,掌握核心资源的话语权,比什么都重要。 美国想摆脱依赖,光靠发脾气、加关税没用,唯有真正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才能避免被“卡脖子”。如今,全球高科技产业都在盯着中国的许可审批进度。这道小小的“许可关”,不仅考验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更折射出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层变化。 中国稀土管控的背后,是对战略资源的清醒认知,更是对全球供应链规则的重新定义——谁掌握了核心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0 阅读:0
自由轻羽事

自由轻羽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