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商务部这次搞的堪称是中国贸易史上的第一次“长臂管辖”。 这次的管制举措,其实就是对标美国对芯片的长臂管辖——哪怕不是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只要含有中国的稀土材料,或者使用了中国的稀土开采提炼加工技术,就要受到出口管制。 举两个例子: 一家外国公司使用中国的技术在南美洲开采加工稀土,再出口到美国,会受到管制; 一家外国公司把中国稀土运到韩国,加工成芯片后再出口到美国,还是会受到管制。 而更重要的是:全世界稀土产业链中完全不依靠中国材料和技术的环节,几乎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中国的新规则颁布后,基本上全球任何一家企业向美国提供和稀土相关的产品,中国都可以管制到。 这不仅是“寇可往,我亦可往”,而是反向卡脖子,并且卡脖子的力度远远不是老美之前能想象的。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事儿的分量到底有多重。要知道过去这么多年,提到“长臂管辖”,大家第一反应都是美国——今天制裁这个国家的企业,明天限制那个领域的技术,仗着自己在芯片、航空等领域的优势,把规则玩成了“美国例外”。就像前几年美国对华为的芯片禁令,哪怕是三星、台积电这些非美国企业,只要用了美国技术,就不能给华为供货,这霸道劲儿当时让多少人憋着一口气?现在咱们用稀土这张牌反制,本质上是把过去被动的局面拧了过来,告诉全世界:规则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属,谁掌握了产业链的关键命脉,谁就有制定游戏规则的底气。 为啥偏偏是稀土?这东西说起来不起眼,却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造芯片需要稀土,做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需要稀土,连军工领域的导弹、雷达都离不开稀土。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是一星半点。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2024年全球稀土储量里中国占比不到40%,但稀土冶炼分离产量却占了全球的85%以上,而且在稀土开采的环保技术、提纯工艺上,咱们手里握着一大批核心专利。换句话说,别的国家不是挖不出稀土,而是要么没技术提纯到能用的级别,要么环保成本高到根本玩不起。就像澳大利亚的稀土矿,前些年一直想绕开中国自己搞加工,结果折腾了好几年,最后还是得把原矿运到中国来提炼——这就是咱们的硬实力,不是靠喊口号,是靠几十年在产业链上深耕出来的。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做会不会引发连锁反应?比如美国反过来对咱们其他产业下手?其实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但咱们早就不是过去那个只能被动防御的阶段了。这次稀土管制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精准打在了美国的“软肋”上。美国这两年一直在喊“供应链去中国化”,尤其在芯片和新能源领域,想拉着日本、韩国、欧洲搞“小圈子”,但稀土这一环他们始终绕不开。去年美国特斯拉在墨西哥建超级工厂,专门从中国采购稀土永磁体;美国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生产F-35战斗机,用到的稀土材料也得依赖中国供应链。现在咱们把规则定下来,相当于给这些企业划了一条线:要么遵守中国的出口管制,不把稀土产品用于对中国不利的领域;要么就自己想办法解决稀土供应——可短期内,他们根本找不到能替代中国的供应链。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管制还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无条件的,咱们欢迎全球企业来合作,但前提是不能拿着中国的资源和技术,反过来卡中国的脖子。过去有些外国企业,一边赚着中国市场的钱,一边跟着美国搞技术封锁,这种“两头占好处”的日子,现在该到头了。就像之前有家欧洲的稀土加工企业,在中国学到技术后,转头就帮美国建稀土工厂,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现在有了新规则,这种行为就会被纳入管制范围,想再这么“吃里扒外”,门都没有。 说到底,这次稀土“长臂管辖”,不是咱们要跟谁搞对抗,而是用一种更成熟、更自信的方式维护自己的产业安全。从过去的“稀土卖白菜价”,到现在掌握产业链话语权;从过去被动应对他国制裁,到现在主动制定规则——这背后是中国产业实力的提升,也是国际话语权的转变。未来咱们还会看到更多这样的“反制”,但核心逻辑永远不变:谁尊重市场规律、谁愿意公平合作,咱们就欢迎谁;谁想搞霸权主义、谁想卡咱们的脖子,那咱们也有足够的底气,让他知道什么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快报,快报中方硬刚美关税威胁商务部正式宣布!2025年10月12日,商
【12评论】【39点赞】
朝阳
对中国来说,这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美呢,千万不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