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民党其实分两派:其一,是亲美派以马英九朱立伦为代表承认“九二共识”!他们跟

丙灿说 2025-10-12 13:58:55

台湾国民党其实分两派:其一,是亲美派以马英九朱立伦为代表承认“九二共识”!他们跟美国关系密切!完全听从美国的领导!其二、台湾本土派!以王金平为代表也就是马英九讲的所谓的黑金政治!他们从不提“九二共识”!跟美国几乎没有来往!国民党大多县市长都是这派的人!他们都只讲和平不讲统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第一派,亲美派。代表人物很明显,就是马英九和朱立伦这类人。他们认同“九二共识”,在政治上看起来跟大陆有对话意愿,但实际上他们跟美国关系密切。 这不是小关系,而是完全听从美国领导的那种,从政治立场到战略决策,几乎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你要是仔细看,他们在涉及两岸、国际问题上,常常先看美国脸色,再决定怎么说话、怎么动作。 美国一句话,他们往往就跟着走。亲美派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安全靠美国,资源靠美国,选票靠稳定的美台关系。你想让他们单纯为了台湾的利益跟大陆较劲?那是不现实的。 再说第二派,本土派。这派人代表人物像王金平,也就是马英九口中的“黑金政治”那类势力。他们的特点是根本不提“九二共识”,和大陆的官方政治互动基本没什么关系。 美国?几乎没有来往。他们的关注点完全在岛内,尤其是各县市的选举和地方利益。国民党大多数县市长其实都是这派人,他们关心的是如何维持地方权力、票源和经济利益,而不是两岸统一。 说白了,他们只讲和平,不讲统一,甚至在两岸关系上小心翼翼,生怕一说话就得罪选民或者触动岛内敏感神经。 从这里就能看出,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不是表面现象,而是根本性矛盾。亲美派和本土派的路线、利益、对外关系几乎完全不同。 一个看大陆、看美国,一个只盯岛内、盯地方。这种对立在党内政策制定和选举策略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每当涉及两岸议题,党中央想统一口径,结果就出现拉扯。 亲美派希望跟大陆保持一定接触,但不敢冒太大政治风险;本土派则强调“和平优先”,甚至在对大陆表态上小心翼翼,生怕触动岛内选民敏感神经。 这种分裂,直接导致国民党在选举上摇摆不定。每次选举,民调看上去有点优势,但因为内部路线不统一,地方力量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完整的战略配合。 你会发现,县市长们的行动往往跟党中央的意图有偏差,宣传口径前后不一致,最后结果就是选民看得云里雾里,国民党想要的“统一战线”完全没法形成。 再具体说,两派的对外关系差异也非常明显。亲美派习惯于国际舞台上按照美国策略走,哪怕岛内选民有意见,他们也会考虑美国的态度; 本土派完全不同,他们几乎不与美国打交道,国际事务几乎不参与,关注的只是岛内选民的心理和地方利益的平衡。 这就造成国民党在对大陆政策上表态含糊,外界看似统一,其实每次关键决策都是内耗和妥协的结果。 这种内部分裂其实有个现实意义。亲美派的存在,让国民党在国际舞台上还能保持一定分量,至少可以对外宣称自己有国际支持;本土派的存在,则保证党在地方选举上有票源和群众基础。 乍一看,两派似乎互补,但实际上因为理念和策略完全不同,经常互相牵制,结果是党整体战斗力下降,对两岸政策也缺乏明确方向。 从历史角度看,这种分裂由来已久。亲美派的兴起,是在国民党长期执政、国际格局和美台关系影响下形成的;本土派的壮大,则源于岛内选民结构和地方利益的驱动。 两派各有根基,各有生存逻辑,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彻底融合。政治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国民党表面上是一体,实际运作却像两个党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处,时不时因为路线问题发生冲突。 台湾国民党内部的亲美派和本土派分裂,是导致党在两岸政策和岛内选举上摇摆不定的根本原因。 亲美派讲安全、讲对外关系,听美国话;本土派讲地方、讲选票,不提统一,只讲和平。表面统一,内部对立,这就是国民党长期难以形成明确战略的原因。 理解这一点,有助于看清国民党在台湾政治中的行为逻辑,他们永远在两条路之间找平衡,一个眼睛盯大陆,一个眼睛盯美国,而票源和地方利益又把他们拉向本土。 这种分裂,注定了国民党在关键时刻难以果断表态,也注定了他们在岛内选民心中,既有力量感,又有不确定感。 归根结底,国民党分裂的本质,就是理念和利益不同、路线和目标不同。亲美派靠美国,着眼国际;本土派靠地方,着眼岛内。 党内的这种结构,使得他们永远无法在两岸政策上形成绝对统一,也使得党在岛内政治中保持摇摆姿态。 理解了这点,你就能看清,国民党表面上的蓝色统一,不过是一种政治表演,真正的内部运作,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派系在共用一个名字而已。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丙灿说

丙灿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