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科学家王承书与儿子回国时遭到美国工作人员阻拦,在搜查无果后,为了阻拦

小史论过去 2025-10-12 17:14:05

1956年,科学家王承书与儿子回国时遭到美国工作人员阻拦,在搜查无果后,为了阻拦王承书回国,便抓住了她6岁的儿子,以她的儿子是美国籍为由,不让孩子离开。 王承书出生在1912年的上海,家里是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进士,后来在民国做警务官员。她从小在北京长大,聪明好学,尤其对数学和物理感兴趣。1930年,她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是班里唯一的女生。四年后毕业,又拿了硕士学位。1938到1939年,她在湘雅医学院教书。1939年,她嫁给了物理学家张文裕,两人都是搞科研的。1941年,王承书拿到巴尔博奖学金,去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师从物理学大牛乌伦贝克。1944年,她拿到博士学位,后来在密歇根大学做研究员,还两次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分别是1945到1946年和1948到1949年。在美国,她专攻稀薄气体动力学和统计力学,成果不少。 在美国那些年,王承书专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她和乌伦贝克合作,推导出了适用于多原子气体的方程,就是著名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个方程处理分子内部自由度,像转动和振动能级,用半经典方法解决,影响很大,到现在各国科学家还在用。她还修正了Burnett方程的错误,第一个计算出麦克斯韦气体线性化玻尔兹曼算符的本征函数是索南多项式。这些工作让她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被认为是前途无量的科学家。但她一直没忘回国的事。新中国成立后,她本想马上回去,可因为怀孕生子耽搁了。儿子张哲1948年出生在美国。抗美援朝战争一打,美国就封锁了中国留学人才的回国路,很多科学家像钱学森那样,从1950到1954年受了不少罪。王承书也遇到类似麻烦,只能等机会。 战争结束后,中美谈判交换战俘,中国政府要求美国别阻拦想回国的科学家。美国只好同意,钱学森他们一批人先回去了。王承书夫妇看到机会,也申请回国。美国政府不愿意放人,尤其是王承书这样的顶尖人才,他们派人劝说,希望她留在美国继续研究。毕竟,她在动力学领域的贡献太大,美国科学界损失不起。但王承书回国心切,无论怎么劝都不动摇。最终,美国同意了。可没想到,1956年6月,他们一家到纽约港码头登船时,还是出了幺蛾子。夫妇俩带着6岁儿子,行李准备好,船是克里夫兰总统号,要经香港回国。 美国海关工作人员拦住他们,要求开箱检查。夫妇把行李放地上,工作人员翻了个遍,抖衣服、查箱底,什么都没找到。可他们还不放行,转而抓住王承书的儿子,说孩子在美国出生,有美国国籍,不能走。这明显是故意刁难,想用孩子逼王承书留下来。夫妇俩争执起来,坚持要带孩子回国。工作人员扣着孩子不放,还要求进一步检查,包括脱鞋袜搜身。夫妇配合了,工作人员查鞋底衣兜,还是没发现。过程拖了两个小时,港口人来人往,轮船汽笛响着。王承书夫妇求助印度使馆,因为当时印度和中国关系好,常帮中国人员回国。印度使馆工作人员赶来,介入谈判。美国提出条件,王承书同意放弃儿子美国国籍。办好手续后,美国才放行。一家人登船,离开美国。 王承书一家1956年10月6日回到中国。她先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员,还兼北京大学教授。研究所条件简陋,她很快适应,搞理论研究。1958年,国家发展原子能,她调到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当主任。研究所在北京郊区房山,她每天早起赶去。1959年,她去苏联原子能研究所实习三个月。从莫斯科回北京的火车上,她用一周时间整理笔记,规划工作。回国后,她领导扩散法研究,提供高浓缩铀理论支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爆炸成功,她贡献很大,被称为女功臣。 原子弹成功后,王承书继续核事业,负责工业机械发展,干了13年。期间,她住研究所宿舍,和家人分居两地。张文裕在中关村工作,两人见不着面。她工作卖力,上班路上小跑进办公室。同事问起,她说40岁才回国,耽误太多,国家给重任,得全力干,不能在琐事上浪费时间。她组织团队算数据,验实验,1966年还出席会议报告进展。研究所会议室灯光暗,她站起讲理论计算保生产进度。她三次改行,从气体动力学转同位素分离,再到热核聚变和铀分离,每次都从零开始,填补国家空白。 王承书隐姓埋名干核工作,从1961年起,她的名字在国内外物理界消失了。她没在学术刊物上发论文,连内部报告都少署名。她在北京和大西北之间跑,在集体宿舍住近20年。1964到1978年,她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所,也就是华北605所,当研究员和副所长。1978年后,她去清华大学当教授,到1986年在核工业部做研究员。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她发表过几篇重要论文,像1951年和乌伦贝克的“多原子气体输运现象”,1964年的“多原子气体热导率和黏度”,1970年的“气体运动论”,1994年有论文选集。

0 阅读:39

评论列表

神就是爱

神就是爱

3
2025-10-12 18:23

致敬民族英雄!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