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媒:俄军空袭利沃夫期间,中国“间谍卫星”9次飞越战区
话说前几天,10月5号那天,俄罗斯对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地区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空袭,这事儿闹得挺大。乌克兰那边损失不小,五个人没了,能源设施也挨了不少炸。就在这节骨眼上,乌克兰的《军事》杂志跳出来发文,说中国有几颗所谓的“间谍卫星”在那天飞越了利沃夫上空,整整九次,还暗示这些卫星帮俄罗斯提供了导弹和无人机的导引情报。具体来说,他们点名了遥感33号、遥感33号03组和遥感33号04组这些卫星。乌克兰情报部门也跟着附和,说至少三到四颗中国侦察卫星在攻击期间现身天上,轨道正好覆盖了打击区域。这报道一出,立马在国际媒体上刷屏,《卫报》和《泰晤士报》都转载了,搞得像中国直接插手俄乌冲突似的。
先说说这空袭的来龙去脉。俄罗斯那边的导弹和无人机雨点般砸下来,乌克兰空军通报说总共53枚巡航导弹加近500架无人机,主要瞄准了利沃夫的工业和能源点。这不是头一回了,自从俄乌打起来,利沃夫作为西部重镇,就成了热门目标。8月份也来过一次大轰炸,这次规模更大,波兰边境的防空系统都拉响了警报。乌克兰铁路头头奥列克桑德·佩尔佐夫斯基直言,俄罗斯这是冲着交通网来的,想掐断后勤补给。结果呢,变电站和仓库中招,电力供应中断了好几个小时。乌克兰官方数据,死伤五人,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但他们防空部队也干得不错,拦截了不少来袭目标。
乌克兰这边的指控听着挺耸人听闻,他们用开源卫星跟踪平台的数据当证据,比如Heavens-Above网站上的轨道记录。报道里说,这些卫星搭载合成孔径雷达,能在云层下拍高清照,精确到米级。攻击从凌晨开始,到中午结束,这九次飞越正好卡在关键时段,第一波导弹刚落,卫星就过来了;无人机群逼近时,又来第二轮。乌克兰情报官员安德烈·尤斯科夫在简报会上摆出图表,激光笔点着路径线,强调时间点和打击坐标的重合度高得离谱。他们还推测,这些数据可能实时传给了俄罗斯指挥部,帮助调整导弹轨迹。这不光是技术分析,还带点地缘政治味儿,乌克兰想借此拉西方国家下水,施压中国别在中立外衣下帮俄罗斯。
但你细想,这事儿靠谱吗?中国外交部很快就回应了,说遥感系列卫星是科研用的,主要干气象监测、灾害预警和资源调查这些民生活儿。搭载的传感器是多光谱和雷达没错,但定位是地球观测,不是军事侦察。发言人林剑在例会上条理清楚,列出联合国太空条约条款,强调卫星飞越他国领空是国际惯例,轨道固定,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覆盖全球是自然结果。遥感卫星总共60多颗,早就在太空跑了好几年,乌克兰上空过顶是家常便饭,不是特意变轨去“帮忙”。他们还举例,说这些数据公开共享,全球用户都能下载,用来做农业规划或防洪预报,从没对外传军事情报。
遥感卫星的来头你得了解。中国从2006年就开始发射这个系列,第一颗遥感01号上天后,逐步建起覆盖光学、雷达和电子情报的网络。到现在,遥感33号是高分辨率光学型,03和04组则是雷达型,能全天候成像。但官方定位是双用技术,军民兼顾,重点服务国家资源普查和环境保护。比方说,去年洪水灾区,他们用遥感数据快速绘图,帮救援队锁定积水区;农业上,监测作物长势,指导农民增产。这些应用接地气得很,远比间谍标签靠谱。西方媒体爱炒“中国威胁”,但忽略了太空规则:卫星轨道公开,NORAD和ESA天天跟踪全球几千颗玩意儿,中国这点儿不算啥。
说到双标,这才是关键。美国有上千颗侦察卫星,国家侦察办公室的KH系列和NRO鸟类,每天飞越乌克兰、俄罗斯甚至自家后院,从没被乌克兰叫“间谍”。比如,2023年俄乌冲突高峰,美国卫星数据直接喂给乌克兰军方,用来瞄准俄军阵地,这事儿《纽约时报》都爆过,CIA还建地下站帮乌克兰窃听俄指挥。欧洲的Sentinel卫星也常年覆盖黑海,法国和德国的情报卫星更不用说。为什么轮到中国,就变味了?乌克兰这招,估计是想借媒体放大,逼中国在外交上让步。毕竟,中俄经贸紧密,去年双边贸易破2400亿美元,能源和军工合作不少,但中国一贯表态不支持俄罗斯侵略,坚持和平调解。联合国安理会,中国投了12次弃权票,没一次赞成俄方提案。
长远看,这事儿暴露了太空领域的地缘摩擦。俄乌冲突打到现在,太空成了新战场,美国的Starlink帮乌克兰通信,俄罗斯反卫星导弹测试吓坏全球,中国北斗系统则中立输出导航服务。遥感卫星的争议,其实反映大国博弈:谁控制数据,谁就握情报高地。但国际法管着呢,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禁止太空军事化,中国是签约国,遵守得严。乌克兰指控没铁证,靠开源数据推测,国际社会也没买账。话说回来,太空本该是人类共同财产,炒间谍只会加剧猜忌,不如多合作共享数据,帮灾区和环保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