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武汉女大学生吴明珠,放弃了城里的工作,趁父母不注意,连夜逃往新疆,父

青霭悟禅机 2025-10-12 23:27:42

1955年,武汉女大学生吴明珠,放弃了城里的工作,趁父母不注意,连夜逃往新疆,父亲称要与她断绝关系,母亲气得生了3天病,谁知几年后女孩回家,父母两人却目瞪口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她出生在1930年的武汉,家境优越,父亲是医生,祖父是晚清进士,兄弟姐妹都很优秀,从小在家几乎不用干活,家里人对她格外宠爱,这样的生活,按常理说,她完全可以选择安稳体面的路,可她偏偏选了另一条。 她考上西南农学院后,第一次接触真正的田间地头,她起初不会用农具,做农活也常出错,手上起了不少茧,但她没有退缩,正是在这里,她见到了农业最真实的样子,也第一次听老师讲到“种子”的重要性。 那时中国很多瓜果的种子都依赖进口,核心品种不在自己手上,老师说,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农业的主动权,这句话让她心里扎下了一根刺,她暗下决心,要让中国人吃上自己培育的好瓜。 1953年,吴明珠顺利毕业,被分配到中央农村工作部,在当时,这是让人羡慕的好工作,可是,她发现自己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心里却总觉得没着落,新疆刚成立自治区,那里急需农业技术人才,她连续写信三次,申请去新疆。 家人听说后极力反对,父亲甚至放话,说她去新疆就不再认她这个女儿,母亲气得几天都起不了床,但吴明珠没有改变主意,1955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她悄悄收拾好行李,趁父母睡着,踏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 初到新疆,她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环境艰苦”,吐鲁番盆地夏天温度极高,地面烫得能烤熟鸡蛋,她要适应当地的饮食,还得忍受简陋的住所,新疆的生活对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姑娘来说,简直是彻底的考验。 但她没有抱怨,她下决心学维吾尔语,和农民打成一片,每天早出晚归,跟着农民下地,她不怕晒黑,不怕累,顶着烈日、风沙,奔波在田间地头,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瓜田里,想尽快摸清新疆瓜果的底细。 为了找到最好的瓜种,她跑了几百个生产队,只要听说哪里有珍稀品种,她就背上水壶和馕,赶去采集,有时候一天要走几十里路,遇到风沙迷路也是常有的事,她的皮肤晒得黝黑,手掌磨出了厚茧。 很多当地人看到她,觉得她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可她却一干就是几十年,她整理出新疆第一份瓜类资源档案,为后来的科研打下基础,而她的坚持,也慢慢赢得了农民的信任,有的农民甚至亲切地叫她“月亮姑娘”。 吴明珠并不孤单,她的丈夫杨其佑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两人是大学同学,杨其佑毕业后也来到新疆,成了当地学历最高的农技员,夫妻俩一起在田间研究、实验,杨其佑患病后,仍坚持下地,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长期在一线搞科研,生活非常辛苦,吴明珠曾在怀孕时,还坚持工作,医生建议她多休息,她却不肯离开瓜田,孩子早产后,她只能忍痛把孩子送回武汉老家,几年后回家探亲,孩子已经认不出她了。 这些年,吴明珠和团队培育出的瓜种越来越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她提出了“南繁北育”的办法,每年秋冬去海南,春夏回新疆,加快了育种进度,她带领团队选育的“红心脆”“8424”等品种,后来成了全国的主栽品种。 新疆原本只有夏天能种瓜,冬天瓜田一片荒凉,吴明珠和团队攻克了技术难关,让甜瓜一年能种三季,哈密瓜、甜瓜、西瓜等品种,不仅在新疆大面积推广,还走向全国,甚至出口到国外,中国终于摆脱了瓜种依赖进口的局面。 吴明珠获得很多荣誉,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了各类奖项,可她自己生活依旧节俭,有一次获奖金五十万,她几乎全数捐给课题组,她谢绝了专门为她修建的大房子,说自己一年大半时间都在基地,不需要那么大的房子。 她常说,自己这一辈子没什么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种瓜,她的学生、同行都知道,她的心里始终装着瓜田,每当瓜田迎来收获,她就像孩子一样高兴,她喜欢和农民一起品尝新瓜,觉得只有农民认可,自己的工作才算有意义。 随着年岁增长,吴明珠身体越来越弱,她晚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很多事情记不清了,但一说起瓜,她还是会兴奋地说要去田里授粉,种瓜的热情,和她记忆一起,深深留在了心底。 吐鲁番的瓜农都记得她,很多人说,没有吴明珠,就没有今天新疆瓜果的繁荣,她用一生,把一颗种子的事做到了极致,她的坚持,让中国人果盘里的甜瓜越来越甜。 很多人从她身上看到了“坚守”和“奉献”的意义,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也没留下太多豪言壮语,她只是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甜蜜的果实背后,总有人默默付出一辈子。 信息来源:央广网《致敬新疆榜样丨吴明珠: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0 阅读:89
青霭悟禅机

青霭悟禅机

观人生百态,尝世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