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没从《丰乳肥臀》的剧集里拿过一分钱。 1995年签的合同,一次性买断,后来这小说被拍成剧、建了小镇、搞成抖音文学项目,他都没再分到钱。 他在山东大学的讲座上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像在讲别人的事。 可弹幕刷得飞快:“作家太吃亏了。 ”“这哪是文学,是IP流水线。 ” 剧集要播了,央视频和腾讯视频联手推,3亿投资,主创是《觉醒年代》那帮人。 可高密的红高粱小镇,游客一年260万,门票80块,本地农民却连个摊位都租不起。 直到上个月,政府突然改了规矩:东门那38个摊位,不招商户了,改抽签——只给年收入低于5万的本村人。19户农民抽中了,每天省下120块租金。 没人提莫言,可他们摆的玉米饼、高粱酒,全是小说里写过的味道。 抖音的“莫言工坊”第一季,两亿人投稿,最后只签了不到20人,全网骂“内定”。 现在第二季改了:你匿名投稿,评委不知道你是谁,格非、李洱、张悦然这些作家来打分,结果公开。 平台不躲了,也不装了,它知道,光靠流量撑不起文学的名头。 学术圈更热闹。237篇论文,680万经费,今年又新中3个国社科项目。 莫言的名字,像一块被反复打磨的石头,越擦越亮,可他本人,站在远处,没伸手要过一块钱。 他不是被遗忘,是被架起来了。 架在剧集的镜头前,架在景区的摊位旁,架在论文的注脚里,架在算法的推荐池中。 没人问过他愿不愿意,可所有人都在用他的名字,做自己的事。 高密的农民终于有了摊位,抖音的投稿人有了公平的可能,学术界还在继续解读。 而莫言,只是那个在讲座结束时,低头喝了口水,没再说什么的人。 他没拿钱,但他的故事,正在让别人活下去。 这或许,才是最真实的“文学反哺乡土”。
莫言没从《丰乳肥臀》的剧集里拿过一分钱。 1995年签的合同,一次性买断,后来这
星海拾贝人
2025-10-13 03:42:57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