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收假了! 数据显示:泰国失宠,日韩成重要香饽饽。   国庆收假刚

波览历史 2025-10-13 09:50:18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收假了! 数据显示:泰国失宠,日韩成重要香饽饽。   国庆收假刚过,中国游客的跨境足迹就搅动了全球文旅市场的格局。   明显的变化是,曾经一到假期就被中国游客挤爆的泰国,这次热度降了不少,而日本、韩国却成了大家更爱去的地方。   假期结束后,移民管理部门晒出的跨境出行账单显示,整个假期进出境的人次超过1600万,平均每天有超过200万人往来,而这股流量的流向,正悄悄改写着热门目的地的排名。   这股转向的背后,首先藏着社交平台对出行选择的强势引导。   现在年轻人出门玩,先刷小红书、抖音找灵感几乎成了习惯,那些带“小众”“秘藏”标签的笔记,点赞量动辄几十万,影响力早就超过了传统的旅行社广告。   韩国济州岛准备推出的NFT数字旅游卡,能记录旅行轨迹还能换消费折扣,相关笔记刚在社交平台传开,就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提前规划行程。   日本京都的小众和服体验店、北海道的乡村民宿,也是靠着游客分享的“避坑攻略”“隐藏玩法”火起来的。   反观泰国,社交平台上的内容还多是几年前就有的寺庙打卡、海岛浮潜,缺乏新鲜的体验亮点,自然很难吸引已经刷遍攻略的游客。   有网友吐槽,去泰国玩感觉像“打卡过期网红点”,而刷到日韩的小众玩法,反而更有探索的欲望。   游客需求的分层分化,更是让这种市场洗牌变得必然。现在出境游的人群早就不是“一刀切”的需求了,不同年龄、不同出行经验的人,想要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经常出国的中高端游客,更在意行程的“本地化”,比如跟着当地向导在东京街头City Walk,或者去韩国的传统酒庄学酿酒,这种能深入当地生活的体验,比走马观花的团游更有吸引力。   带孩子出门的亲子家庭,则特别看重知识型服务,去日本奈良公园,要是导游能讲清楚小鹿与当地文化的渊源,比单纯喂鹿更受家长欢迎。   而占比越来越高的Z世代游客,最想要的是“自由”和“社交”,他们不喜欢被固定行程绑着,更愿意跟着“种草官”去首尔的独立咖啡馆探店,或者在大阪的livehouse听演出,旅行对他们来说更像一场社交活动。   泰国的旅游产品大多还是标准化的跟团游,很难满足这些细分需求,自然会被更懂游客的日韩超越。   消费逻辑的转变,也让日韩的优势更加突出。以前出境游,很多人把购物当成主要任务,泰国的低价特产、免税商品曾是重要吸引力。   但现在不一样了,游客更愿意为“体验”花钱,购物支出占比明显下降。   去日本的游客,会花上千元预订一场茶道体验,或者租辆车自驾逛乡村,感受当地的慢生活,去韩国的游客,宁愿把钱花在医美咨询、潮流文化体验上,也不再盲目扫货。   这种变化下,日韩的服务调整特别及时,日本很多酒店取消了“预订后不能取消”的规定,解决了游客的后顾之忧。   韩国则在热门商圈增加了中文服务,甚至推出“葡萄酒庄+赏樱”的跨界线路,精准对接游客的新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游客的消费更理性了,几乎九成游客都会提前买好旅游保险,人身安全、医疗保障成了必考虑的因素,在这方面,日韩的配套服务比泰国更完善,也更能打动游客。   这场目的地的“换岗”,还藏着跨境旅游“双向奔赴”的新活力。不是只有中国游客往外跑,日韩游客来中国的也越来越多,上海、北京、张家界成了他们的热门选择。   张家界甚至靠“孝亲主题”的营销,吸引了大量韩国家庭游客。   这种双向流动还催生了新的合作模式,比如烟台和韩国联手推出“酒庄慢旅行+温泉疗愈”的线路,把中国的葡萄酒文化和韩国的养生体验结合起来,既吸引了中国游客赴韩,也让韩国游客愿意来中国逛逛。   这种互动让旅游不再是单方面的消费输出,而是成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也让日韩在游客心中的好感度更高。   泰国其实也不是没机会,毕竟距离近、文化差异小的优势还在。如果能及时跟上游客的需求变化,比如开发更多文化体验项目,优化服务细节,未必不能重新吸引游客。   但从目前的趋势看,日韩已经靠精准的需求对接、灵活的服务调整,站稳了优势。   这场出境游的格局变化,本质上是游客越来越“懂玩”,也越来越“会选”。目的地能不能留住游客,不再看宣传有多响,而是看能不能真正接住游客的需求。   参考资料: 光明网,国家移民管理局:国庆中秋假期1634.3万人次出入境,2025年10月9日

0 阅读:71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