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毛主席在1949年就想要攻打台湾,那时候应该是最好打的吧。1949年7月份,他给周总理的信中说:根据朱德建议,派300-400人去苏联学习空军,再购买飞机一百架,连同现在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坚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 1949年,苏联的空军装备和训练水平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们也有二战后期的海空联合登陆作战经验。 如果能把这种经验直接搬到中国,解放军的跨海作战能力瞬间会提升一个档次。 毛主席那封信,就是想让这个时间窗口尽可能利用起来,因为国民党在台湾的防御体系还没完全建立,海空优势没有形成绝对压制,这时候去打,是成本最低的时机。 当年我军也是战斗力和士气最巅峰的时候,部队刚从连胜的节奏中走出来,整个军队能打硬仗的状态空前。 而台湾那边还在忙着重建和整合,防御力和情报系统都是空缺的,这种不对称是打仗必抓的机遇。 那时候的新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属于新登场的参与者,对于国际秩序的判断很直接,就是谁支持我们,我们就跟谁合作。 苏联的技术援助不只是空军,还有造船、雷达、通信等方面,这对当时几乎没经验的解放军来说,是短时间内跨越技术门槛的关键。 你可以想象,如果1950年春天就能把那一百架飞机到位,空军训练完成,那么在对台湾的作战中空军不仅能掩护渡海,还能封锁对方港口,这样整个行动可能会非常迅速。 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带走了大量的金银储备、文物、粮食,以及海空军的核心人才,这也让台湾在短时间内拥有资源优势。 但防御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所以1949年到1950年夏天这段,是大陆最有机会的窗口期。 毛主席和中央的判断非常精准,派人去苏联学空军并买装备,是试图在这个窗口前完成战备的安排。 但历史走向很少按计划来,国际局势在1950年发生重大变化,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这给渡海作战直接加了难度系数。 美方提供的防御网覆盖了整个台海,意味着渡海战的空中掩护要面对的不再是国民党的飞机,而是美军的空中力量,这个差距在当时不是几年能补上的。 于是原本的渡海解放计划不得不延后,并调整为稳定大陆、加强经济、逐步扩大海空力量的长期战略。 从今天的军事科技发展来看,那时候的设想确实有点理想化了,因为空军不只是飞机数量问题,还涉及飞行员训练、战术体系、后勤保障、空中加油等等。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想到用苏联的现成体系来快速补足,这个判断是很高效的。 考虑到苏联在二战后大量淘汰旧型号飞机,这些机型对新中国来说性价比很高,虽不算最先进,但在台海战役中绝对够用。 而且培训300到400人,不仅是飞行员,还包括地勤、维修、指挥人才,这其实是一次军事体系的构建。 朱老总的那封信,也是新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如何用现代化空军力量解决重大战略目标,这和后来的国防发展路径是吻合的。 等到今天,我们看到海军装备了航母,空军有了隐形战机,整个海空体系早已不是当年的水平,而跨海作战的技术储备也已经不在话下。 1949年,那一年看似是个结束战斗的年份,其实也是新中国战略开局的年份,很多今天的大项目理念,都能在那时候找到雏形。
毛主席的五大遗憾:第一:接班人选谁?毛主席在世时,曾苦心孤诣地选择接班人
【34评论】【2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