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年春,马铎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看到有一个女子的尸体在路边暴晒,他于心不忍,脱下长衫盖在了女尸身上并且将女尸挪到一旁安葬,谁知道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411年的春天,通往京城的驿道上,马铎走了整整三天三夜,他的脚底生出血泡,干粮早已吃尽,口中的水也只剩几口。 就在此时,他忽然停住脚步:前方的土坡下,一具女子尸体横陈在地,衣衫残破,面朝黄土,四周鸦雀无声。 马铎愣在原地,他赶考多年,见过乞丐暴尸,也见过战后残骸,但这一幕却令他心口发紧,女子的身体僵硬,手中仍紧攥着一块红布,像是临终前的执念。 马铎出身寒门,自幼信奉仁义,他虽屡试不第,却从不怨天尤人,一生奉行“事不求人,行不负己”,他知道此路荒凉,来往稀少。 若无人施救,这尸身迟早被野兽啃食,他叹了口气,从行囊中取出自己唯一的青衫,轻轻盖上那具身体,挖土的工具他没有,只能用破竹和石片一点点掘坑。 手掌磨破,汗水与泥混在一起,他却没有停下,等土坑堆起,他把尸体移入,压上石块,又折下一枝枯木插在上方,做完这一切,他跪下叩首。 他在坟前停留许久,才重新拾起行囊,夜色深沉,山路无人,远处闪烁着微弱的灯火,马铎走近,发现那是一座破旧茅舍。 门半掩着,屋内似有亮光,他试着推门,门轴吱呀一声,一阵冷风吹出,屋内空无一人,桌上摆着一碗未冷的粥。 他又累又饿,端起碗喝了几口,靠墙而坐,意识模糊间,耳边仿佛有人低声吟诵:“雨打无声鼓子花。”那声音轻柔而清晰,马铎猛然抬头,却只见烛火摇曳。 天明时,他发现自己躺在野地之中,周围只有昨夜所葬的坟丘,粥碗不见,茅舍亦无踪影,马铎怔了许久,心中涌上一阵莫名的寒意,他在坟前重新叩拜,然后转身上路。 第二天,他走到一条狭窄的田埂,路中有一位挑柴的农妇正缓缓而行,她身形瘦小,却挡住了道路,马铎礼让片刻,正欲从旁绕行,农妇却开口,她的语气平和,带着几分戏谑,出了一句上联:“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 马铎停下,听完后皱眉沉思,那句联看似寻常,却暗藏玄机,青鞋绣菊,日日被露水濡湿而花不开,既像命运,又像志向。 他沉吟良久,无以应对,等他再抬头,那农妇已消失,脚下的田埂竟变成一条笔直的官道,他背着行囊,心绪不宁,那上联的字句反复在脑中盘旋,似在提醒什么。 几月后,马铎抵达京师,永乐帝朱棣亲临殿试,百余贡士列立金殿,皇帝性情严峻,不喜浮华,亲自出题考对联,朱棣提笔写下上联:“风吹不动铃儿草,须女贞男。” 殿上鸦雀无声,铃儿草轻盈,理当随风摇曳,而今“吹不动”,寓意坚守与正直,朱棣的神情沉着,眼神扫过众人,许多贡士手握毛笔,却不敢落字。 马铎听到“风吹不动”四字,脑海里忽然浮现那夜的声音:“雨打无声鼓子花”,他顿觉灵光闪动,提笔写下下联,纸上四行字整齐端正:“雨打无声鼓子花,是君子汉。” 朱棣凝视良久,开口令侍臣读出,那句“无声”与“吹不动”暗合,一静一动,意境相成,格律天成,殿上众人低声赞叹,朱棣点头,示意继续。 他又写下一联:“日照精忠,丹心一片归汉室。”殿中再次安静,马铎思索片刻,忽忆起田埂上的农妇,那句“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 原来正是暗示今日之题,菊花难开,寓意忠贞不改;精忠丹心,皆属一意,于是他再度作答:“风摇逊节,白首三朝事唐家。” 这一联引用郭子仪的典故,意指忠臣历朝不改,风摇而不失节,朱棣听完,放声而笑,他在殿上高声称赞,称此人不惟文思敏捷,更具君子气节,当场钦定为状元,命列翰林。 消息传遍京城,众人皆叹其际遇之奇,马铎却明白,若无那夜埋骨之事,自己或许早已客死他乡,他入翰林后,勤于职守,不趋权贵。 每逢清明,他都会前往郊外,祭拜那无名女的坟,坟前早被风雨侵蚀,却仍立着他当年插下的枯木,他把新制的绢纸题联焚于坟前,上写:“雨打无声鼓子花,青鞋绣菊朝朝在。” 数年之后,马铎告老还乡,乡人以他为荣,学生慕名而来,有人问他,何以能得中状元,他只答:“行有正气,自能无惧风雨。” 他终老于家乡,被葬于山脚,坟前有人每年春天献上鼓子花,花开花落,碑文渐暗,后人传言,夜雨之时,马铎墓前总有女子身影,默立良久,然后消失。 再无人能证实这是否真实,但马铎的墓旁,的确常年生着石竹花,朝廷在他死后追封为礼部尚书,赐谥“文正”,皇帝朱棣得知此事时,沉默许久,命人在宫中设香案,亲笔题下四字:“雨打无声”。 这四个字后来被刻在翰林院的石壁上,与马铎的名字并列,世人只知他才名,却少有人知道,他的功名起于一念仁心。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福州府志(明·万历).福建省情网)
1411年春,马铎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看到有一个女子的尸体在路边暴晒,他于心不忍,
阳光少年小明
2025-10-13 10:16: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