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兰考的四个农民长途跋涉,去往新安监狱探监,在门口,监管人员问:“你们来

语蓉聊武器 2025-10-13 10:50:14

80年代,兰考的四个农民长途跋涉,去往新安监狱探监,在门口,监管人员问:“你们来看谁?有什么亲属关系?”四个农民答:“俺们来看老县长张钦礼,没有亲戚关系。”谁料监管人员回答:“没有亲属关系,不准探望。” 指尖触到铁锹木柄的那一刻,能清晰摸到三道深深的凹痕。 这把放在兰考农业展览馆的铁锹,1973年曾被张钦礼握在手里,在沙荒地上挖渠。 当时他裤腿裹着黄河泥,稠泥粘在皮肤上,一扯就掉了汗毛,膝盖以下的血口子裂了又长,却还带着大伙一天挖完半公里渠。 这一年,129条排水渠铺开,19万亩沙地种上芦苇网格,22.7万亩盐碱地被黄河淤泥盖成了良田。 耳朵里突然闯进一阵哭声,是新安监狱门口的风带过来的。四个农民跪在水泥地上,怀里的粗布包渗着油条的油香,那是靠爆玉米花攒下的礼物。 监管员说非亲属不能见张钦礼,他们“扑通”跪下,说张县长为兰考坐牢,以前没跪过,现在要行大礼。 张钦礼穿着囚服出来,看见这场景也跪了下去,五人的哭声混着风,连监管员都别过了头。 鼻尖萦绕着红薯的蔫味,是坡胡村李大爷的旧自行车带来的。车把掉漆,车座补着三块补丁,车筐里的红薯皱巴巴的。 两天前,老人带着这袋红薯和一壶凉水,骑了两天两夜到新安监狱,想跟张钦礼说“村里粮缸还满着”,却连大门都没进去。 此刻他坐在村口老槐树下,眼泪落在红薯上,觉得对不起乡亲们的嘱托。 碗沿碰在一起的清脆声,还留在兰考县委伙房的空气里。1962年冬天,焦裕禄端着玉米糊糊坐到张钦礼对面,问“风沙咋治才不让百姓逃荒”。 两人没说客套话,当天就去查了三个风口,后来又给两千多受冤干部平了反。 一年多后,兰考的荒地长出小麦,村民家里的粮缸渐渐满了,可1964年5月,焦裕禄的碗再也没响起过碰撞声。 眼角瞥见一顶纸糊的高帽,滚在兰考街头的泥里。文革时,张钦礼被拉着游街,脖子上挂着“反革命”的牌子,烂菜叶砸在脸上,他却没低头。 直到周总理派人来,他才恢复工作当革委会主任。 后来周总理想调他去中央,他摇头说“‘三害’没治完,老百姓日子没好,我不走”,转身又扛着铁锹去了沙荒地。 鞋底沾着治沙工地的淤泥时,能看见张钦礼的铁锹还插在土里。几天前,有人让他揭发刘建勋和纪登奎,说保他平安,他只说“不能干昧良心的事”。 此刻几名工作人员走过来,把他带走时,他还回头叮嘱“把今天的淤泥盖完再收工”。 1979年12月24日,商丘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下来,13年有期徒刑,兰考百姓连夜写申诉信,双杨树村的人按了满纸手印。 空气中飘着麦香的时候,郑州到兰考的公路两旁满是举着木牌子的人。 2004年5月,张钦礼病逝的消息传来,原定17号的葬礼,因为村民从各乡镇涌来,不得不提前到16号。 灵车走了四个多小时,“张书记一路走好”的喊声混着哭声,连路边的麦子都被踩倒一片。 后来下葬时,大伙特意改了时间,就怕碰坏快熟的庄稼。 掌心捧着麦粒的温度,是在兰考东郊公墓的墓碑前。 有人放了一把小麦,有人摆了几个玉米,都是当年张钦礼带着大伙种的品种。 现在农业展览馆里,那把有凹痕的铁锹还在,讲解员说起它的故事,游客们总忍不住摸一摸玻璃柜。 只是到2025年,张钦礼去世21年了,他的案子还没等来平反的消息。 风掠过木麻黄树叶的沙沙声,像极了兰考的故事。在福建东山县,游客们听讲解员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谷文昌带着群众种了十几年树,把12万亩荒滩变成绿洲。 后来谷文昌也受了委屈,可东山人没忘他,去世后自发立碑。 就像兰考人记得张钦礼,那铁锹的凹痕、红薯的蔫味、麦香里的哭声,早把真心办事的人,刻进了百姓的感官记忆里。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