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通房丫头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家突然冲进来高喊了一句。她手一歪,啪地一声碗摔落地面碎了一地。正妻刚打算开口斥责,丈夫却开怀大笑:“坐下,一同用膳!” 主要信源:(新湖南——点赞!谭延闿不纳妾不续弦的婚姻观) 湖南谭家的深宅大院里,1880年寒冬的夜晚格外漫长。 偏院一间漏风的屋子里,李氏蜷缩在草席上,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 阵痛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天,但她咬紧牙关不敢出声。 主母以"宴客见血不吉"为由,连个接生婆都不许请。 远处主厅传来的笙歌笑语,与这间破屋里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子夜时分,李氏拼尽最后力气产下一个男婴。 她用牙齿咬断脐带,将孩子裹在唯一的破棉袄里。 这个取名谭延闿的婴儿,此刻还看不出日后会成为震动朝野的状元郎。 李氏原是湘西农家女,八岁被卖到谭家为婢。 起初在厨房帮工,因手脚勤快被调到老夫人跟前伺候。 十六岁那年,家主谭钟麟注意到这个眉眼清秀的丫鬟。 有次老夫人赏了盒点心,李氏小心翼翼地收着,却被大丫鬟诬陷偷窃。 正是谭钟麟路过解围,还她清白。 这番际遇让李氏的命运发生转折。 她被收作通房丫头,搬出下人房住进厢房。 但好景不长,主母陈氏对她百般刁难。 其他妾室也常来挑衅,有次故意打翻她熬了整夜的参汤。 更让她寒心的是,谭钟麟的新欢不断,渐渐将她遗忘在角落。 谭延闿三岁那年冬天,母子被赶到最偏远的院落。 北风裹着雪花从破窗灌入,李氏把儿子搂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为他取暖。 每日清晨,她必须准时到主院侍候,站立两个时辰为全家布菜。 有次因儿子发烧耽搁片刻,主母便罚她跪在院中,那日的冰雨浸透了她的棉裤。 在这样的境遇下,谭延闿却显露出过人天资。 五岁就能背诵《千字文》,七岁通晓《论语》。 但庶出身份让他受尽欺辱。 有次家族祭祀,他按序上前跪拜,却被嫡出的兄长推搡: "贱婢所出,也配祭祖?" 李氏默默拉起儿子,擦去他脸上的泥土,轻声道: "儿啊,记住今日之辱,他日必以文章雪耻。" 这句话成了谭延闿苦读的动力。 寒冬腊月,他裹着母亲缝补多次的棉袄在油灯下苦读,冻僵的手指握笔时都在颤抖。 酷暑盛夏,他躲在槐树荫下背诵经典,汗水浸透破旧的儒衫。 十三岁考中秀才时,他跪在父亲面前恳求: "求父亲开恩,让母亲上桌用膳。" 却遭主母厉声呵斥: "小小秀才就想坏祖宗规矩?" 转机发生在1904年。 春闱放榜那日,谭家仆人连滚带爬地冲进府门报喜: "三少爷高中会元!" 这是湖南二百年来首个会元。 捷报传来时,李氏正在厨房帮着择菜,听到消息手一抖,菜叶撒了满地。 庆功宴上,谭家张灯结彩。 当李氏如往常般站立侍候时,谭钟麟突然指着身旁的空位: "坐下吧。" 这三个字她等了二十四年。 颤抖着落座时,她看见儿子眼中闪烁的泪光。 昔日欺辱她的妾室们,此刻都堆着谄媚的笑容。 1916年冬,李氏病重离世。 出殡时族老坚持按妾室礼制走侧门,谭延闿突然扑向棺木: "今日要么开正门,要么连我一起抬出去!" 最终,灵柩庄严地通过正门,街道两旁站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百姓。 此后的岁月里,谭延闿官至国民政府主席,却始终恪守对母亲的承诺:不纳妾、不续弦。 每年清明,他都会亲手在母亲坟前种下一株白梅。 有人说,那是他在纪念母亲如寒梅般坚韧的品格。 这段跨越两个时代的故事,不仅记录了一对母子在封建礼教下的挣扎与抗争,更见证了一个卑微女子如何用坚韧与智慧,在黑暗中为儿子点亮前路。 当谭延闿在母亲坟前深深叩首时,他祭奠的不仅是一位母亲,更是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04年,通房丫头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
尔说娱乐
2025-10-13 10:51:33
0
阅读: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