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辩论最终场,两岸问题大交锋!2025年10月1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辩论最终场在台北落幕。 这场由台湾“中时”媒体集团主办的辩论会,因聚焦于敏感且核心的两岸议题而备受关注。五位候选人——张亚中、郑丽文、罗智强、郝龙斌和蔡志弘。 他们在台上就两岸关系、身份认同、和平方案等激烈交锋,试图在这场被台媒称为“攻防激烈,过程精彩无冷场”的辩论中展现自身立场与领导力。 罗智强在辩论中率先亮明立场,强调“我们要自信地说出我们是台湾人、是中国人”,反对身份认同模糊化,并主张以国民党的历史功绩为根基重塑党的和平形象。 张亚中则聚焦于两岸和平的紧迫性,认为2028年可能是台海“和或战”的关键节点,若当选将重建“党德党格党魂”,把推进两岸和平作为首要任务,并承诺在2027年签订“和平备忘录”。 郝龙斌认为两岸和平稳定、反对“台独”就是最好的防务,台湾更重要的是避战。 郑丽文指出民意并非一成不变,国民党应引领民意,通过正面对话和交流让两岸交流更顺畅,反对武力冲突。 蔡志弘提出建立“金马非军事区”以促进两岸投资与观光,为和平提供缓冲。 辩论中,台北第一女子中学教师区桂芝的预录提问视频以“是否重建课纲?是否‘废法’保障两岸交流?是否促成统一?”三个尖锐问题引发关注。 五位候选人均同意重建课纲并强调两岸交流,但仅张亚中明确承诺当选后重启“国统纲领”。 台湾“中天电视”YouTube频道同日进行的网络投票(3.9万人参与)显示,郑丽文以71%支持率暂居第一,张亚中12%列第二,罗智强10%第三,郝龙斌6%第四。 这场辩论看似热闹,却折射出国民党深层的路线分歧与认同困境。 一方面,候选人均强调反对“台独”和推动两岸和平,但在具体路径上存在明显差异。 张亚中的“终极统一”和“国统纲领”承诺展现了深蓝路线,而罗智强、郑丽文等人则更侧重身份认同与交流框架,回避直接提及统一。 这种差异反映了国民党长期以来的内部矛盾:既想维系与大陆的对话基础,又担忧失去岛内中间选民支持。 另一方面,辩论也暴露了国民党的现实困境。财务危机、组织涣散、世代交替难题等结构性问题的存在,使得任何两岸论述都缺乏坚实的执行基础。 例如,副主席连胜文曾公开表示任职四年“一分钱工资没拿着”,还需自掏腰包为党办事,凸显党的资源窘迫。 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困境有其历史根源。自李登辉时期以来,党内在“本土化”与“中国认同”之间反复摇摆。 马英九时期以“九二共识”和“一中各表”维持两岸和平发展,但2016年失去执政地位后,党内部路线分歧加剧。 此次辩论中,候选人虽均提及“九二共识”,但张亚中强调“重启国统纲领”,而其他人则更侧重“中华文化”和“交流”等柔性表述,这种模糊性可能进一步削弱其政策辨识度。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舆论对此次辩论的关注度异常高涨。美联社、路透社等外媒重点报道了罗智强的“中国人”表述,试图从中解读台海风向。 这种关注背后,是台海局势对全球战略平衡的影响日益凸显。 国民党能否提出清晰、可行的两岸方案,不仅关系其自身生存,也可能影响区域稳定。 然而,国民党若想真正重塑两岸影响力,仅靠辩论场上的口号远远不够。 其一,党需要解决内部整合问题。高层认知分裂、地方派系自主性增强、中央组织涣散等结构性弊病,使得任何领袖都难以推动一致性政策。 其二,党必须直面青年世代诉求。29岁以下年轻选民中对国民党的支持率长期徘徊在10%低位,凸显其与年轻人在议题关注点、沟通方式上的脱节。 其三,财务困境制约行动力。民进党当局持续追讨党产,使国民党资金拮据,组织运转艰难,甚至不得不精简最具选举战斗力的黄复兴党部。 这些现实挑战,远比辩论场上的言辞交锋更为严峻。 此次辩论虽聚焦两岸,但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国民党未来方向的内部博弈。候选人试图通过不同表述平衡深蓝支持者与中间选民,但缺乏突破性的战略视野。 例如,张亚中的“统一”承诺虽坚定,但未详细说明如何化解岛内民意阻力;郑丽文的“引领民意”主张则未阐述具体方法;罗智强的“身份认同”论述则回避了统一时间表。 这种策略性回避,可能使国民党继续陷入“反对党”的惯性思维,而非构建积极的两岸议程。 国民党主席选举将于2025年10月18日投票,无论谁当选,都需面对一个核心问题。 如何超越口号,将两岸论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同时解决党内积弊。 否则,这场辩论的热闹终将沦为又一场政治表演,无力扭转党的颓势。 信息: 2025-10-12 16:12·台海网官方账号 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辩论最终场 两岸问题大交锋
ET新闻云最新民调今出炉,罗智强打响弃保第一枪。平和发文暗示要做回沙子,“弃罗保
【8评论】【11点赞】
用户10xxx36
解放军必须实现登岛驻军。台湾的军事装备必须全部上缴!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就别谈什么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