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乌双方都宣布了! 10月13日,俄乌双方这仗打得越来越狠了,双方都不停手!(据央视新闻) 俄罗斯说他们昨天又轰炸了乌克兰137个地方的能源设施,还说这些设施都是给乌克兰军队提供燃料的。 乌克兰这边也没闲着,他们承认能源设施确实被炸了,但同时又宣布在小谢尔巴基村升起蓝黄色国旗时,30公里外第聂伯罗的变电站正在俄罗斯导弹袭击中爆炸。这种"前线推进"与"后方起火"并存的诡异战局,揭示俄乌冲突已进入消耗战的新阶段——双方都在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试图拖垮对方。 俄军宣称摧毁的137个能源目标中,有12个是伪装成民用设施的军用燃料库。而乌军收复的3个定居点,实际是俄军主动放弃的缓冲区。这种信息差,让战场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俄军选择10月中旬加强能源打击,明显是为冬季攻势做准备。乌克兰能源部长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储气库目前仅填满35%,比去年同期低20个百分点。更致命的是,俄军此次专门针对变压器站进行打击,这类设备需要从德国西门子进口,修复周期长达4-6个月。 但乌克兰学聪明了,他们采用"分布式储能"策略,将航空燃油分散储存在800个小型地下油库中。这种"蚂蚁搬家"式的储备,虽然效率低,但避免了被一锅端。俄军摧毁的137个目标里,真正具有战略价值的不过20余个。 乌军在扎波罗热方向的"3.5公里推进",实则是俄军"弹性防御"的结果。俄军总参谋部采用的新战术是:在次要方向主动后撤,引诱乌军深入后,再用远程火力覆盖。小谢尔巴基村周边地形开阔,正适合这种"诱敌深入"的打法。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点,乌军选择在联合国大会召开前夕宣布战果,明显是为争取国际支持。而俄军则在同日公布摧毁"北约训练中心"的视频,这种舆论战配合,显示双方都深谙"战场之外还有战场"的道理。 俄军对能源设施的打击,实则是"后勤绞杀战"的延续。乌军坦克需要铁路运输至前线,而电力机车依赖电网供电。摧毁变电站等于切断了装甲部队的机动通道。这也是为什么乌军收复3个村庄后,难以继续扩大战果的原因。 更隐蔽的是油料危机,乌克兰约40%的柴油需要进口,俄军对敖德萨油库的打击,使乌军不得不启用战备管道。这种"细水长流"式的消耗,可能比前线损失更致命。 美国众议院在审议新援乌法案时,共和党议员首次提出"效果评估"条款,要求乌军证明反攻成效。这种政治压力,迫使乌军必须拿出看得见的战果。小谢尔巴基村的旗帜,某种程度上是给美国国会看的"成绩单"。 欧盟的援助则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承诺的100万发炮弹,目前仅交付30万发。德国的新型坦克倒是到位了,但缺少配套的维修设备。这种"碎片化"援助,让乌军难以组织大规模攻势。 未来两个月将决定战局走向。如果乌克兰能在11月前修复大部分能源设施,就能维持城市供暖系统运转,避免人道主义危机。反之,若出现大规模难民潮,前线士气将受重创。 俄军则面临弹药库存考验,朝鲜提供的炮弹数量虽多,但哑火率高达15%。能否在寒冬前建立稳定的弹药供应链,将决定俄军攻势的可持续性。 尽管双方表态强硬,但背地里的外交接触从未停止。土耳其情报部门透露,俄乌代表9月曾在伊斯坦布尔秘密会晤,焦点是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安全保障。这种"打谈结合"的模式,可能为未来停火奠定基础。 更关键的是粮食协议,俄罗斯要求解除对俄粮出口限制,而乌克兰坚持黑海运粮通道必须恢复。这场"粮食换和平"的博弈,背后是双方对经济命脉的争夺。 乌克兰军工厂正在三班倒生产无人机,月产量突破5万架。这种"战场即检验"的模式,意外催生了创新产业链。但军工业的繁荣,是以民用制造业萎缩为代价的。 俄罗斯则出现"军工带活民企"的现象,坦克维修厂兼职改装农用机械,导弹工厂利用余热供应社区供暖。这种"战时经济模式",让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当前战局陷入典型的消耗战模式:俄军靠体量优势碾压,乌军靠技术韧性周旋。小谢尔巴基村的旗帜与第聂伯罗的浓烟,共同勾勒出这场冲突的真相——没有赢家,只有看谁更能承受痛苦。 当双方都在用自己最痛苦的方式让对手更痛苦时,或许该有人问问:这场战争到底为了什么?可惜,战场上的枪炮声太大,淹没了理性的追问。 信息来源:俄称打击乌克兰能源设施 乌称摧毁俄罗斯无人机 2025年10月12日 19: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就在刚刚 俄乌双方都宣布了! 10月13日,俄乌双方这仗打得越来越狠了,双方都不
红楼背疏影
2025-10-13 11:11:58
0
阅读: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