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魏忠贤把李成妃幽禁在长春宫内,要饿死她,15天后,太监打开宫门准备收尸,只见一个女人正坐在镜子前梳头,太监颤抖地问:你是人是鬼?女人慢慢转过头看着他,答道:来,你们凑近了看,我是人是鬼? 几名太监站在门槛处,脸色惨白,额头的汗珠沿着鬓角滑下,那是宫中久违的静音,静得能听见远处钟鼓的回响,领头的老太监迟疑片刻,终于硬着头皮往前一步,生怕一个不稳便惹出祸端。 他先看见的是那几只瓦罐,罐口残留枣泥,旁边还有几片干裂的柿饼皮,众人顿时明白,所谓“饿死”的命令,并没有如魏忠贤所愿执行到底。 李成妃靠着这些干果撑过十五天,竟生生从绝境中活了下来,老太监抖着手叩地,算是谢罪,也算是敬佩,他活了大半辈子,见过无数人被逼屈服,却从没见过一个女人在这样的绝境中还能保持姿态。 他低声请罪,叩头至血,其余太监纷纷跟着跪下,一时间满殿皆伏,谁也不敢再直视那位坐在镜前的女子。 那一刻,李成妃只是淡淡地放下梳子,示意他们起身,她知道这些太监多是奉命行事,生死都系在阉党的手中,见他们惶恐,她开口让他们不要张扬,只说宫里确实无人活着。 老太监起初不敢应,她看出他的犹豫,从发髻中取出一支金簪递去,那是她身上最后值钱的物件,老太监接过簪子,泪流满面,跪地起誓保密,就这样,长春宫再度封门,内外皆传“李成妃已死”。 魏忠贤闻讯后冷笑一声,下令勿再提此人,宫人都以为她的名字从此埋进黄土,可没人知道,那扇门后,一个仍活着的女人靠几颗干枣和一口意志活成了奇迹。 接下来的岁月里,她独居冷宫,不问外事,白日里翻看先帝遗下的诗稿,夜里则用发簪在墙上刻字记录日期。 雨季来时,她会在瓦缝接露水;冬日到时,她会拆被褥取棉花塞入衣领,长春宫外的宫人时常传来风声,说魏忠贤愈加骄横,党羽遍布朝野,连皇帝都形同傀儡。 她听了,只在墙上又刻下一行:世道虽暗,心不可灭,三年过去,朝局终于变了,魏忠贤因罪自缢,客氏被捕,崇祯即位后整顿内廷。 凡被魏党迫害者一一查明,有人向新帝呈报长春宫的旧案,称当年李成妃或许未死,那年春天,崇祯派人重新打开长春宫。 宫门开启时,灰尘堆积成层,太监提着灯走进,只见屋内的陈设依旧整齐,李成妃坐在原处,面前摆着一只铜镜,她听到动静,缓缓起身,向来人行了一礼,众人惊得说不出话:她竟还活着。 崇祯得知此事,亲下诏书,恢复其封号,赐居景阳宫,并命内务府供奉如昔,宫人奉旨前去迎接,她只带走几件旧物: 那幅题诗的《兰竹图》,几行刻在墙上的字迹,还有那支失去簪头的金钗,她重新踏出长春宫的那日,天光正亮。 群臣跪迎,她抬头望了望皇城上方的红瓦,不言不语,那是她三年来第一次呼吸到自由的风,平反之后,她过着极为安静的生活,崇祯因敬其节操,常派宫女前往问候。 她不受恩宠,只愿闭门礼佛,她每日早起焚香,亲自整理旧卷,有人见她独坐书案前誊抄先帝遗诗,也有人看见她于夜半在殿前种兰。 数年后,朝中再无魏党残迹,李成妃的名字被史官记入册中,称其“节义不渝”,宫内外的人提起此事,皆感叹一个女子竟能在那样的日子里靠意志活下来,她没有武器,没有权势,却能以坚守换得生机。 至于那十五天,她后来从未详述,只有一个侍奉她多年的宫女说,娘娘那时靠着自己藏下的枣干、柿饼、桂圆为食。 每日分成极小的分量,三天才吃一口,渴了便用丝帕拧露水,夜冷就搬桌椅堆在门边防风,她还在墙上刻诗,自励自记,宫女回忆说,娘娘当时只睡极短的时间,怕一旦倒下便再也起不来。 也正因为这份清醒,她熬过了黑暗,崇祯十年,她病逝于景阳宫,那天宫中钟鼓齐鸣,皇帝亲书谥号,赐葬帝陵之侧。 她的灵柩经过长春宫旧址时,随从见她的遗物仍陈列如昔:铜镜、梳子、瓦罐,一切未动,后来,史官在《明史》中记下她的故事,文字极简,却传遍天下。 士人私下传诵,称她为“孤宫贞节之范”,她以十五日的苦难,换来后世的敬仰,李成妃的一生,无争无吵,却在最险恶的世道中,用平静的姿态留下了最有力的抵抗。 她没有呼号,没有怨恨,只有冷宫墙上的一行字:“生为正,死亦正”,从她活下的那一刻起,这句话便注定会被记进史册。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国学原典.2003年)
大明最传奇的皇后: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朱祁镇的生母孙皇后!大明王朝最为传奇的皇后
【2评论】【15点赞】
蓝天白云
不容易呀不容易[哭着笑][哭着笑][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