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竟然用中国的设备生产稀土卖给美国?中国立刻出手,全面管控所有稀土设备和技术的出口! 巴基斯坦之所以冒险合作,主要是因为经济困境迫在眉睫,该国面临1300亿美元外债压力,外汇储备波动剧烈,甚至难以支付粮食和能源进口费用。 美国战略金属公司提供的5亿美元投资对巴方而言至关重要,尤其美方还承诺协助建设加工厂,旨在开发该国价值6万亿美元的矿产资源。 不过,巴基斯坦也并非盲目行事,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合作期限最长为15年,到期后开采权将自动收回,同时,协议还要求美方必须让中国企业参与项目,以防被美国利用,沦为其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 然而,现实中的问题却接踵而至,俾路支省的采矿设施频繁遭受武装袭击,仅在2024年,就因安全问题停工了好几个月,而且,从勘探到实现量产,至少需要5年时间,短期内根本无法对全球供应链格局产生实质性改变。 面对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合作,中国于10月9日果断打出“组合拳”,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同时发布公告,对钬、铒、铥等中重稀土,以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实施全面出口管制,管控范围覆盖从矿山开采到磁材制造的全产业链。 这一举措威力巨大,以往,西方国家还能通过进口原矿来规避部分限制,但如今,连加工技术、生产线调试以及设备升级等环节,都要看中国的脸色行事。 中国之所以如此有底气,源于其在稀土领域的强大实力,中国掌握了全球91%的稀土精加工产能,徐光宪院士发明的串联萃取理论,更是让中国在4N以上高纯稀土提纯领域领先欧美30年。 美国加州虽有号称全球第二大稀土矿的“山口矿”,但原矿仍需运往中国进行冶炼,此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因中国断供稀土磁铁,导致F - 35战机生产停工数周。 此次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更为严格,甚至启用了“微量比例规则”,即只要境外产品中含有0.1%以上中国原产的特定稀土,或者使用了中国技术,想要销售给第三国,都必须获得中国的许可。 中国的反制措施一经出台,全球市场瞬间震动,德国经济部表示正在评估影响,同时已与企业展开密切沟通,欧盟委员会紧急呼吁中国保障关键原材料的供应,纳斯达克科技股因预期稀土短缺,股价直接下跌2%。 这场博弈将西方的矛盾暴露无遗,既无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又在高端技术领域对中国进行限制。 但中国的目的并非切断贸易,而是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商务部明确表示,出口管制针对的是“非法获取技术用于军事领域”的行为,对于合规企业,申请许可依然十分便捷,这种“以直报怨”的策略,既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此次稀土风波,实际上揭示了三个深层次的逻辑。 其一,资源垄断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技术壁垒才是竞争的核心,中国通过出口管制,将竞争层次从单纯的“货物销售”提升到了“能力控制”,这表明中国已从资源出口国成功转型为产业规则的制定者。 其二,小国的生存之道在于灵活平衡,巴基斯坦虽被指责“两头下注”,但协议中的期限设定、合作方选择等条款,实则是其在规避风险,体现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精明策略。 其三,在全球化的“去风险”浪潮下,关键矿产的管控将愈发严格,美国试图通过“友岸外包”重构供应链,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断层,进展缓慢,欧盟提出“去太空挖矿”,听起来更是遥不可及。 对中国而言,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对资源的垄断,而在于持续的创新,就像徐光宪院士的萃取理论打破技术封锁一样,未来中国还需加大在稀土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巩固提纯效率优势。 同时,要通过双边机制加强沟通,避免被贴上“资源武器化”的标签,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 这场稀土风云,既是地缘政治的生动缩影,也是全球产业规则重塑的开端,当西方还在为矿源四处奔走时,中国已凭借技术壁垒牢牢掌握了产业链的“控制权”,这或许预示着,未来的国际竞争,将更多地依赖于对核心技术的掌控,而非对自然资源的简单占有。
巴基斯坦竟然用中国的设备生产稀土卖给美国?中国立刻出手,全面管控所有稀土设备和技
物规硬核
2025-10-13 11:45:21
0
阅读:181
嗳惢誶
背刺是无可厚非!!也无可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