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男子带着家人从上海到浙江慈溪找寻25年前给他200元路费的恩人。没想到,他们一见面,老人一口叫出了他的名字。他掏出2000块钱塞给老人报答恩情,老人不肯收,他们和老人聊到天黑才返程回家。 浙江慈溪的暮色里,80岁的张大爷望着门口拎着礼品的陌生人,眯起眼睛看了两秒,突然开口。 你是当年那个在五金厂打工,没路费回家的小周吧? 话音刚落,站在门口的周先生眼眶一下子热了。 他从上海开车300多公里赶来,没想到分别25年,老人还能一眼认出他,连名字都记得清清楚楚。 时间拉回2000年的冬天,20出头的周先生揣着简单的行李,在慈溪一家五金厂打工。 那时候他年轻不懂事,工资到手就随手花了,等到春节前要回安徽老家,才发现口袋里连买火车票的钱都没有。 就在他无措的时候,同在工厂干活的张大爷看出了端倪。 问清情况后,张大爷没多犹豫,从贴身口袋里摸出200块钱递过来。 拿着吧,过年总得回家,那时候的200块可不是小数目,当时慈溪普通打工者的月工资也就几百块钱。 周先生攥着那两张皱巴巴的钞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回来,亲手把钱还了,好好谢大爷。 这份誓言一藏就是25年,周先生后来辗转到上海打拼,成家立业,日子慢慢好起来,但寻恩的念头从没断过。 “不是不想来,是总被工作、家庭的琐事绊住,加上记不清大爷具体住址,就一拖再拖。” 直到今年秋天,妻子听他又提起这事,忍不住说,别等了,我陪你走一趟。 10月的一个周末,周先生带着妻子和孩子,开着车往慈溪赶。 一路上他既期待又忐忑:工厂还在吗?大爷身体还好吗?这么多年过去,人家还能记得自己吗? 车子驶入慈溪城区,凭着模糊的记忆,他先找到了当年的五金厂。 厂房还立在原地,红砖墙褪了色,门口的梧桐树比当年粗了一圈,可厂区里空荡荡的,早就换了主人。 顺着工厂周边的老街打听,有人依稀记得张大爷的住处。 等周先生找到那片老居民区时,才发现出门太急没带礼品,又赶紧开车找超市买了牛奶、水果。 敲响那扇斑驳的木门时,周先生的手都在抖。 门开的瞬间,出现的正是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张大爷。 没等他开口,大爷就先叫出了他的名字,这一幕让周先生鼻子一酸,大爷,我找您找了25年! 他赶紧把妻子和孩子拉到跟前,一一介绍给大爷认识。 进屋坐下没多久,周先生从包里拿出2000块钱塞给张大爷,可大爷手一挡推了回来。 当年那点事,早忘了,哪能要钱?见周先生坚持,大爷又笑着补充,礼品我收下,这钱你赶紧装起来,不然我要生气了。 两个男人坐在堂屋的竹椅上,从2000年工厂里的趣事聊到现在的生活。 张大爷说自己早就不干活了,每天种种花、散散步;周先生讲起这些年在上海的打拼,还有家里的孩子。 不知不觉间,窗外的天色彻底黑了,墙上的挂钟指向晚上7点。 临走时,张大爷一直送到巷口,反复叮嘱,以后路过就来坐坐,别总想着带东西。 车子驶上返程的高速,周先生看着窗外掠过的灯火,心里满是踏实的愉悦。 这段经历被他随手发在网上,很快引来无数网友热议。 有人说:“25年前的200元是救命钱,25年后的惦记是真良心”。 还有慈溪网友留言:“我们这儿的老人都这样,见不得别人难”。 更有人感慨:“这哪是还钱,是把当年的善意接过来再传下去。” 200元与2000元的数字对比,从来不是故事的重点;大爷脱口而出的名字,周先生跨省奔波的脚步,才是人间最珍贵的底色。 就像周先生说的:“找到大爷,不光是还了钱,更像是给青春里的那束光一个交代。”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2025-10-11发布视频
暖心!男子带着家人从上海到浙江慈溪找寻25年前给他200元路费的恩人。没想到,他
拾九观人间
2025-10-13 11:48:15
0
阅读: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