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英是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却用近40年的光阴,书写了一段动人

名城探寻 2025-10-13 12:55:10

李发英是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却用近40年的光阴,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坚守故事。 ​​1983年春节,23岁的她与陶荣华成婚,可新婚仅20天,丈夫就奔赴老山战场, 不久后李发英发现怀孕,1983年10月儿子陶凯出生,一家人还没尽享天伦,1984年4月噩耗传来——陶荣华在老山战役牺牲了! 噩耗传到村里时,李发英正抱着半岁的陶凯在院子里晒尿布。 村干部站在门口,支支吾吾说了半天,她才听清“牺牲”两个字,手里的尿布“啪”地掉在地上,人晃了晃没倒,只是盯着怀里儿子的脸,眼泪砸在孩子襁褓上,半天没出声。 那天晚上,她把陶荣华仅有的一张军装照揣在怀里,坐在炕边守了一夜,天亮时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却跟公婆说:“爹,娘,荣华走了,我替他撑起这个家。” 那会儿她才24岁,村里不少人劝她改嫁,说她还年轻,带着孩子和老人这辈子太苦。有远房亲戚甚至帮她物色了人家,条件不错,愿意帮她养老人和孩子。 她每次都笑着婉拒,转身却躲在厨房偷偷抹泪。她不是不怕苦,只是夜里给公婆捶背时,看到老人偷偷摩挲陶荣华的照片,就觉得自己不能走——丈夫为国家丢了命,她要是走了,这个家就真散了,丈夫在地下也不安心。 从那以后,李发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白天她扛着锄头下地,种水稻、种油菜,村里男人能干的活她都干,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夏天晒得脱皮,冬天冻得开裂,她从不在老人孩子面前喊疼。 晚上哄睡陶凯,她就坐在煤油灯底下纺线、纳鞋底,给公婆做棉衣,给儿子做小鞋子,常常熬到后半夜。 有一年冬天,陶凯得了肺炎,高烧不退,村里的医生说要送县城医院。她背着孩子,揣着攒了半年的鸡蛋,在雪地里走了两个多小时,鞋里灌满雪水,脚冻得没了知觉,却死死把孩子护在怀里,生怕风吹着。 公婆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公公患有严重的风湿,一到阴雨天就疼得下不了床,李发英每天睡前都要给公公热敷、按摩,坚持了十几年,从没断过。 婆婆后来得了白内障,视力越来越差,吃饭、穿衣都需要人照顾,她就一口一口喂饭,帮婆婆梳头、洗衣,把老人收拾得干干净净。 有次婆婆拉着她的手哭:“发英啊,委屈你了,要是荣华还在……”她赶紧打断:“娘,不委屈,我是您的儿媳妇,这都是我该做的。” 陶凯慢慢长大,李发英从不跟他抱怨生活的苦,却总在他睡前讲陶荣华的故事——讲丈夫在部队里怎么训练,怎么帮战友,讲老山战役里战士们怎么保家卫国。 她把陶荣华的军功章放在一个铁盒子里,每年丈夫牺牲的日子,就带着陶凯去烈士陵园,教儿子给父亲敬礼。 陶凯上初中时,有人笑话他没有爸爸,他跑回家哭,李发英蹲下来跟他说:“你爸爸是英雄,他用命护着咱们的家,护着国家,你要为他骄傲。”从那以后,陶凯再也没为这事红过眼,学习格外努力,还主动帮着照顾爷爷奶奶。 为了让陶凯能读好书,李发英在村里的砖厂找了份零活,每天搬砖、和泥,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 有次砖厂机器出了故障,她的手被砸伤,缝了好几针,却瞒着家人,第二天照样去干活,只是用纱布裹得严严实实,借口天冷冻得慌。 陶凯后来考上了大学,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李发英带着通知书去了烈士陵园,对着陶荣华的墓碑哭了:“荣华,咱儿子有出息了,你放心吧。” 如今李发英已经60多岁,头发白了大半,背也有些驼,可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陶凯大学毕业后回到湖南工作,娶了媳妇,生了孩子,特意把她接到身边照顾,可她总惦记着老家的房子,说要回去守着,那是她和陶荣华的家。 每年清明,她都会带着全家去烈士陵园,跟陶荣华“说说”家里的事——孩子考了好成绩,家里添了新物件,村里修了新路。 近40年的坚守,李发英没说过一句豪言壮语,却用日复一日的行动,守住了一个家,也守住了对丈夫的承诺、对国家的敬意。 她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只有普通人的责任与担当,可正是这份平凡里的坚韧,才最动人——英雄的背后,总有这样的人,用一生的温柔与坚强,替他们撑起后方的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9

评论列表

易靖

易靖

1
2025-10-13 14:31

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