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就外卖平台发声,戳到了民生的痛点,这才是喉舌该有的担当……

青山依旧重现江湖 2025-10-13 14:10:25

《人民日报》就外卖平台发声,戳到了民生的痛点,这才是喉舌该有的担当…… 一杯奶茶1毛钱,一份卤肉饭1块钱,商户们看着订单明细,却笑不出来。浙江一位果蔬超市老板李先生,困惑地看着订单说:“我明明没有参加平台的补贴活动,为何订单显示我需要给顾客提供补贴?”他一单180元的外卖,要补贴顾客43元,其中他自己得承担34.25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被报名参加了平台的“商超果蔬红包”活动。 这并非个例,江苏常州一家猪脚饭店的王先生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想修改补贴金额时,页面只显示一行灰字:“该活动自品牌维度下发邀请,请联系品牌负责人/商户运营协助修改”。这种乱象引起了人民日报的关注,直接发文:平台竞争不能薅商户的羊毛。这对各个平台不光是打脸,更是警示,把各种平台的恶性竞争现实摆到了大众面前。看看我下面的分析,你再说说对不对。 1、平台乱象,商户有苦难言。“薅羊毛”本是网络热词,如今却成了不少商户的日常。巜人民日报》报道揭示了平台竞争中的种种问题,强制补贴、逼迫“二选一”、设置不合理规则等现象仍不少见。在湖北,一家餐饮店刚与某平台谈好合作,店主却突然要求关闭账户。原因是他与另一平台签订了“独家协议”,被禁止在其他平台开展业务。这种“二选一”的行为不仅令商户头疼,更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某外卖平台相关负责人程先生坦言:“平台层面通常不会明目张胆强迫商户‘二选一’、强制补贴。但有些区域由加盟商代理,一线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业绩,可能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 问题不只存在于外卖平台,在酒店旅游行业,浙江嘉兴某酒店店长李经理反映,平台通过“调价助手”功能,不经商户同意就将500元的房间直接调成400元。商户虽可关闭此功能,但“页面不好找,操作也较为复杂”。 2、流量焦虑,引发恶性循环。平台规则设置不合理,制造了商户的“流量焦虑”,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如某电商平台售卖服装的纪先生,看着自己店铺某商品当天80%的退货率,只能一脸苦笑。他介绍,一些消费者习惯于“先买后选”,“买3件,选喜欢的1件留下,其余退掉”。更有甚者,在“双11”期间,某著名品牌服装成了“满减神器”。退货率会影响店铺的声誉、评分和平台推荐优先度。许多顾客一看该店退货率高,就直接离开。 销售户外产品的庄女士每月要花数千元在平台的“直通车”上购买流量。她感叹:“很多商户把大量资金用于购买流量,难免挤占生产、运营成本,导致品质降低。”要我看,这就是平台通过竞价排序诱导商户无限投入,而流量的边际转化却持续递减,形成“流量依赖—流量焦虑—广告竞价—再投入的循环怪圈。 3、监管出手,构建健康生态。面对这些问题,监管的创新优化一直在持续。今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了3家外卖平台企业,要求企业遵守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促销行为。9月17日,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对携程旅行网运营主体开展了行政约谈,回应多家酒店反映的平台通过调价助手强制干预酒店定价问题。 更令人期待的是,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于10月15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依我说这就是要求不仅禁止低价,而且禁止强制他人低价,重点规制平台用流量杠杆胁迫商户。这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看着报道中商户们无奈的表情,耳边响起专家黄勇的话:“平台具有经营主体和市场基础设施提供者的双重身份”。这或许就是问题的根源,既是裁判又是球员的角色冲突

0 阅读:65
青山依旧重现江湖

青山依旧重现江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