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道出了真相!日本表示,对于中国的反制,美国明显出现了误判!10月11日,日经新闻网表示,为什么这一次中国出手非常的重,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美国9月底强化了“实体清单”的50%规则的穿透性原则,这一规则可能影响到中国数千家企业的出口。 原本美国的出口管制规定是,如果一个产品里美国技术的价值超过25%,美国就有权管这个产品的出口,现在规则变了,监管范围沿着供应链往上追溯,哪怕最后产品里的美国技术看起来不多,只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加起来超过门槛,都得受管制。 这就好比原本只是在路口设卡检查,现在变成沿着整条公路层层设防,业内朋友跟我说,这个变化可能会波及中国数千家企业,特别是那些处在产业链中游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本来觉得离管制挺远的,现在可能因为供应商的供应商用了美国技术,就突然陷入困境。 美国的这个调整,其实透露了一个重要信号,对华科技战略正在从"重点打击"变成"全面布控",从之前的华为事件,到后来的芯片禁令,再到现在的规则升级,美国正在构建一个越来越严密的技术封锁体系。 中国的反应为什么这么强硬?因为这次不一样了,以前可能是针对具体企业的支持,现在则是系统性应对,中国正在利用自己在稀土、关键材料等领域的优势,打造自己的"王牌",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说明中国在这场长期博弈中越来越有底气。 这场博弈正在改变全球科技产业的格局,有个做投资的朋友打了个比方,"过去是全球化的蜜月期,大家分工合作,现在像是要分家,各自都在准备后路,"跨国公司不得不准备两套供应链方案,一套面向中国,一套面向其他国家,短期还能应付,长期来看肯定增加成本、降低效率。 更让人担心的是对创新环境的影响,科技发展最需要的是思想碰撞和技术交流,现在这些都要先过地缘政治这一关。 不过,事情也在起变化,欧盟在推"数字主权",东南亚国家也不想选边站,这些中间力量可能会成为重要的缓冲带,同时,中国企业在压力下反而加快了自主创新的步伐,从芯片到工业软件,从材料到设备,确实有一批企业在默默突破。 说到底,这场博弈还远没到结局,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科技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阶段。 我们是不是该想想,科技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是为了人类共同进步?记得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可没想过这是德国科学还是美国科学,互联网的发明者坚持让它成为全人类的工具,现在却要给知识贴上国籍标签,这个趋势挺让人担忧的。 再说说安全与开放的平衡,完全开放确实有风险,但过度保护也会作茧自缚,美国加强管制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如果管得太死,反而会让其他国家去寻找替代方案,最后削弱自己的影响力。 中国的应对也值得思考,坚持自主创新绝对正确,但也要避免关起门来搞研发,真正的科技强国,既要有自主能力,也要有整合全球资源的胸襟和智慧。 往大了说,人类现在面对的都是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危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全球科技界携手合作,我们可能需要建立新的国际规则,既要顾及国家安全,又要保证知识共享。 在这场变革中,中国需要展现更大的智慧,既要坚决维护自身发展权益,也要避免陷入狭隘思维,既要坚持自主创新,也要保持开放心态,毕竟,科技探索的本质就是突破界限,而知识的边界从来不会囿于任何人为划定的范围。
日媒道出了真相!日本表示,对于中国的反制,美国明显出现了误判!10月11日,日经
物规硬核
2025-10-13 14:47:46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