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9年,周总理决定让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可没想到,事成之后,张樾还留

千浅挽星星 2025-10-13 15:42:26

[微风]1949年,周总理决定让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可没想到,事成之后,张樾还留了手绝活,给国印做了一个“留边”,保证制作过程中的所有工匠都拿不到印样。   以前皇帝的玉玺总爱用珍贵的金啊玉啊,再刻上谁也看不懂的篆书,目的就是让你觉得权力这东西,又神秘又遥远。   但新中国的第一枚印章走了完全相反的路,当时,京城里被称为“天下第一刀”的张樾丞提交了四种字体方案。   最后,毛泽东偏偏选了最大众化的宋体,这个选择很有意思,宋体方方正正,是老百姓最眼熟的字,这等于是在说:我们的权力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人民看的。   材质也一样,没用黄金,选了结实耐用的黄铜,这代表着务实和稳固,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奢华,当张樾丞听到这个决定时,脱口而出“好极了”,这位老手艺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真正为人民着想的政权,就该是这个样子。   能担起这个重任的张樾丞绝非等闲之辈,他早年为梁启超刻下“龙飞虎卧”四个字,就已是声动京城,这次,他带着两个儿子张少丞和张幼丞,把一辈子的心血都灌注进了这方铜印里。   除了刀法精湛,他还用上了一门独门绝技——“留边”,刻国玺有铁律,绝不能留下任何印样,防止有人仿造,张樾丞就在印章的四个角巧妙地留了几个微小的凸起。   就因为这几个小台子,在印章正式启用前,谁也盖不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印样来,从根源上杜绝了伪造的可能。   等到要用了,再把这几个角磨平,这个过程叫“开封”,这手艺简直是把传统规矩和国家安全玩到了极致。   一方印章的气质其实就是它创造者的气质,张樾丞的品格给这枚国印注入了正直的灵魂,他本是河北贫农家的孩子,后来成了人称“农民艺术家”的大师,接到任务后,他觉得这是天大的光荣,坚决不要一分钱报酬。   虽然早就凭借自己的“同古堂”刻字铺成了名人,但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在店里,他跟工人和徒弟们围着一张桌子吃饭。   他还常年自己掏钱买粮食,去救济街上那些穷苦人,他的这种仁厚和他亲手刻下的这方代表人民权力的印章,可以说是精神上的完美契合。   然而,由于家人在特殊年代的沉默,这位大师的故事曾一度被历史的尘土掩盖,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被他的好友史树青公之于众。   如今,这枚国印静静地躺在国家博物馆里,成了一级文物,它见证了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永远刻下了一位“大国工匠”那份不求闻达的匠心与风骨。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开国大印”出自谁手?这一段精彩的故事,静安人你知道么?》

0 阅读: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