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问题,唐朝整不明白,元朝整不明白,明朝也整不明白,但是硬是让清朝给整明白了,说白了,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不是打仗的士兵,反而是六十多岁的康熙,给整场战争定了调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西藏这块地方,从唐朝开始就是中原王朝的一块心病,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听着挺美,但实际上唐朝压根没把西藏当自家院子管,只是想着用联姻来换边境安宁。 结果呢?吐蕃骑兵照样三天两头往河西走廊跑,安西四镇反反复复被抢来夺去,和亲这招治标不治本。 元朝倒是想往前走一步,专门设了个宣政院,还派官员去登记户口、丈量土地,看起来要动真格的。 可惜元朝人只会打天下不会守天下,大都离拉萨几千里地,派去的官员在高原待不了几个月就想跑路,最后还得把权力交给当地那些寺院和贵族,这些人拿着中央给的名分,转头就自己玩自己的,命令根本传不下去。 明朝就更离谱了,朱元璋坐在南京城里发了一堆诰命印章,封这个法王封那个活佛,以为盖上皇帝的大印就能镇住西藏,实际情况是什么? 藏北的部落抢藏南的粮食,藏东的头人跟青海的部落打架,朝廷派去的使者连打架原因都搞不清楚,派兵吧路太远,不派兵吧又怕蒙古人趁机插手,最后只能花钱买平安,回来再编个“番人感恩”的故事交差了事。 三个朝代折腾了几百年,为啥都没整明白?说穿了就是没人真把西藏当回事,要么当对手防着,要么当特区隔着,要么当远房亲戚哄着,就是没人想过要真正把这块地方纳入国家体系里好好经营。 康熙遇到的麻烦其实比前面几朝更大,1717年准噶尔人打进拉萨,拉藏汗被杀,布达拉宫流了血,清军第一次出兵还在喀喇乌苏河边吃了大亏。 满朝文武吓得够呛,都劝康熙放弃算了,说西藏那地方又高又冷,不值得搭上这么多人力物力。 六十多岁的老皇帝这时候看得比谁都清楚,他不是在想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在看整个帝国的安全格局。 西藏要是丢了,准噶尔的骑兵就能顺着青海南下,四川云南就成了人家的前院,大清西半边江山就全暴露了,这不是边境纠纷,这是关系国运的大事。 所以1720年康熙下决心出兵的时候,他想的就不是打一仗赢了就完事,七万大军分三路进藏,北路中路南路同时推进,另外还有两路兵马专门去北边牵制准噶尔主力,这是在下一盘大棋。 八月份清军进拉萨的时候,准噶尔主帅带着几百残兵跑了,藏民夹道欢迎,这场仗从军事角度看已经赢了。 真正厉害的在后面,康熙很清楚,靠刀枪打下来的地方守不住,必须得有一套能长久运转的制度,他先把和硕特汗王那套体系给废了,不让蒙古人再插手西藏的事。 接着搞了个噶伦制,让四个藏族贵族一起管事,互相制约,中央保留任免权,这一手就把外来势力挡在门外,又让本地精英在监督下自己管理自己。 更绝的是金瓶掣签这招,活佛转世本来是宗教内部的事,但康熙看透了这里面的权力游戏,就立了个规矩:灵童候选人的名字放进金瓶,当着驻藏大臣的面抽签,中央认可了才算数。 这既尊重了藏传佛教的传统,又把认定权牢牢握在朝廷手里,从那以后一直到清朝灭亡,西藏几十个活佛系统搞了七十多次转世,愣是一次乱子都没出过。 康熙还特别懂得收买人心,他给六世达赖赏了一万两银子,给班禅五千两,给三大寺各两千两,这可不是做样子,一万两银子能换八万斤茶叶,够一个地区好几年的民生开销。 清军进寺庙不抢不闹,还给僧人施粥熬茶,老百姓都说清兵是“黄教的护法”,这钱花得值,花在刀刃上了。 雍正接手后又设了驻藏大臣,派朝廷官员常驻拉萨,直接参与政务,乾隆更狠,直接出台《钦定西藏章程》,把政治宗教行政军事外交财政全都立了规矩,从此以后西藏不再是名义上归属中央,而是实打实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了。 回过头看,康熙这套打法跟前面几朝完全不一样,唐朝想用感情维系,元朝想用权威压制,明朝想用虚名笼络,都没抓住要害。 康熙看明白了,治理西藏得三管齐下:驻军保底线,制度管长远,经济文化拉人心,最关键的是心态,他从一开始就把西藏当自家地盘来经营,不是当外人来防范。 所以说西藏问题是清朝给整明白的,但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冲锋陷阵的士兵,而是康熙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给整场战争定的调子。 他明白打仗只是手段,建制度才是目的,收人心才是根本,这份眼光和格局,才是西藏能真正稳定下来的原因。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满蒙争雄与现代中国西部疆域的奠定
康熙若没杀此人,清朝有可能就独霸世界,八国联军也许就不敢来了一提清朝的皇子,大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