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郑则仕公司破产欠下8000万外债,走投无路时给好友周润发电话:“发哥,我没办法了,能不能借点钱周转一下 ”可电话那头的声音却让他意外。 他没想到,那个曾在剧组里一起熬夜拍戏、喝酒聊天的老朋友,会在这一刻说出:“阿则,我现在在好莱坞发展,手头也紧。” 电话那头的声音没有冷漠,也没有疏远,语气甚至带着歉意,但就是这句婉拒,像一桶冷水从郑则仕头上浇下。 他知道,这不是周润发的问题,这是现实的问题,他需要的,不只是钱,而是一根能把他从泥潭里拉出来的绳。 那天晚上,郑则仕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把电话扣在桌面上,一动不动,他的公司破产了,8000万的外债像一堵墙,把他压得喘不过气。 合伙人卷款跑路,员工遣散,客户催债,银行逼贷,他从影帝变成了债务人,从人前风光成了无家可归。 可他不是没努力过。 20世纪80年代,他凭借《肥猫正传》成为港片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演技、票房、影响力三线并进; 90年代初,他看准影视热潮,开公司、投项目、做制作人,志在将港片推向更高层次。 但没人预料到的是,1993年,香港电影行业整体下滑,票房同比暴跌30%,观众口味转变,小成本电影冲击市场,大制作纷纷失利。 他的几部项目全军覆没,连带着公司也被拖下水,更致命的是,合伙人卷走了大笔资金,他还为公司贷款做了担保。 8000万债务,几乎一夜之间压垮了他。 他不愿让父母知道,不敢让孩子察觉,甚至连最亲近的妻子林燕明,他都一度瞒着,直到实在撑不下去了,他才吐出一句:“我们可能要搬家了。” 他们从跑马地的豪宅搬到了深水埗的一间老旧公屋,三十几平米,小女儿问他:“爸爸,为什么我们家的玩具都不见了?” 他沉默了很久,只说了一句:“爸爸做错事了,要慢慢还。” 他卖了房、卖了车、卖了表,甚至连结婚时送给妻子的项链也悄悄拿去典当,他说:“就算我一无所有,我也不能让别人因为我吃亏。” 这个时候,有人悄悄出现了:刘德华。 “阿则,我知道你在撑,不用多说,我出一部戏,你来演,片酬照拿,不用还。” 这是刘德华主动打给他的电话,他没多说,只是简单安排了一部警匪片,让郑则仕演一个老刑警,戏份不多,但足够他度过每月的开支。 之后的几年里,刘德华每年都会安排一两部戏,让郑则仕有足够的收入,但从不让他当众谢自己。 “我们是兄弟。”刘德华只说了这五个字。 有人问过郑则仕,那个电话后,你恨周润发吗? 他摇头:“我理解他,也许他真的有难处,我也不是只靠一个电话活下来的。” 这话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拼命。 从1993年开始,他接演各种角色,拍电视剧、上综艺、演舞台剧,甚至跑去内地拍广告,只要能挣钱,什么都干。 他平均每年接八到十部戏,收入的80%用来还债,他曾在采访中说:“我不是在拍戏,我是在赎罪。” 他不想做“肥猫”了,因为那是他最巅峰的象征,他想做回郑则仕,一个男人,一个欠了钱该还、负了责任要担的普通人。 2003年,他站在银行柜台前,工作人员把“债务结清通知”递到他手上,他盯着那张纸看了很久,然后走出银行,蹲在街边,哭了。 “我终于不是负债的人了。” 他回家,把那张纸放在妻子的手中,然后跪下来,说:“对不起,让你跟我吃了十年苦。” 妻子只是摸了摸他的头,说:“一家人在一起就好。” 这一年,他53岁,比很多人开始第二人生都晚,但他没觉得晚,他说:“只要你认得清自己,就不会晚。” 那年冬天,他又接到一个电话,是刘德华:“过年聚一下?家里等你。” 他去了,带着妻子孩子,刘德华的母亲还记得他:“阿则,你瘦了。” 多年后,有人问刘德华:“你为什么愿意帮郑则仕?” 他笑着说:“他没在我红的时候来蹭热度,只在他最难的时候,说了一句‘我真的撑不下去了’,这种人,值得帮。” 郑则仕从没拿这段经历炒作,他也不再频繁出现在镜头前,他也没再和周润发多联系,但每次有人提起,他都说:“发哥是个好人,只是我们遇到的时间不对。” 这句话很轻,但分量很重,因为他知道,有些友情,是岁月留下的温存;有些,是现实冲刷后的遗憾。 但无论是哪一种,人生真正的底色,是你在绝境时有没有选择去面对,郑则仕选了面对,所以他没倒下。 很多人喜欢讲“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区别,但现实往往更复杂。不是每一个朋友都能在你落魄时伸出手,也不是每一次拒绝都意味着背叛。 周润发没有帮他,但没落井下石;刘德华帮了他,但从未张扬。 真正能决定你命运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十年还债,换来的是尊严;十年沉默,换来的是重生。 信源:中时新闻网——「肥猫」郑则仕昔欠7000万债务!仅刘德华救他:我一辈子忘不了
亲爱的家人们,Z近直播间里好多战友都在讨论“错换人生28年”的新动向。作为关注这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