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最新坦克亮相阅兵场,看了才知道,和中国还是差太多当地时间10月10日夜间,朝鲜人民军在雨中阅兵,首次曝光了不少新型装备,首先就是朝鲜的最新坦克。 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之际,2025年10月10日晚,平壤金日成广场举办大规模阅兵式。这次活动聚焦国防现代化进程,展示了多款新型装备,其中天马-20坦克成为焦点。它标志着朝鲜陆军装备迭代的最新成果,旨在提升地面作战能力。官方报道强调,这次阅兵不仅是庆祝,更是向国际社会宣示军力自信。坦克方队由五辆组成,包括领队车,整体编队紧凑有序。相比以往阅兵,这次在雨夜进行,考验了装备的防水性能和机动稳定性。朝鲜军工体系长期面临资源限制,但通过本土研发和有限技术输入,坚持推进坦克更新。天马-20的亮相,源于对周边地缘压力的回应,特别是针对韩国先进坦克的针对性设计。阅兵后,国际分析机构迅速解构其参数,确认它在主战坦克领域的定位。整个事件反映出朝鲜国防战略的连续性,从导弹到装甲车辆,全方位强化威慑力。这次曝光不只停留在展示层面,还暴露了技术路径的现实挑战。 前一天的国防发展2025展会上,天马-3坦克模型已初露锋芒。这款模型聚焦涉水系统改进,管路集成设计提升了渡河深度,模拟演示中能延伸至两米浮筒支撑。展出大厅内,军方代表记录底盘轮廓变化,强调其对复杂地形的适应。10月9日的活动为阅兵预热,展示了从天马-2到后续迭代的演进脉络。天马系列源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型号依赖苏联T-62框架,逐步融入本土元素。命名规则以往按顺序递增,如天马-1至天马-11,但天马-20直接跳跃,暗示设计重构而非简单续作。官方名称公布后,引发猜测:这是否预示更大产能,或是宣传需要?展会上,天马-3的炮塔细节与天马-2相似,却在前端加装密封条,减少水渗风险。这样的铺垫,让10月10日的实车亮相更具冲击。朝鲜通过展会和阅兵双轨并行,构建装备叙事,吸引潜在伙伴注意。技术细节虽未全披露,但已足够勾勒出升级方向。 天马-20的外形优化明显,底盘与天马-2保持相似框架,但驾驶舱口位置调整,舱盖边缘加宽密封。炮塔造型区别于天马-3,表面线条趋于平滑,减少凸起以降低雷达反射。主动防御系统安装在侧翼,六个发射器排列,覆盖360度拦截。主炮口径125毫米,与国际主流接轨,火控系统支持夜视瞄准。涉水装置集成在前部,管状结构紧贴车体,提升深度至1.5米以上。这项升级直接对标韩国K2黑豹坦克,后者涉水能力达4.1米,但天马-20在本土地形下更注重实用。车身涂装采用橄榄绿迷彩,减少窝弹区设计,避免弹片积聚。相控阵雷达位置设在炮塔顶部,辅助目标锁定。整体重量估计在50吨级,机动性依赖柴油引擎,最高时速约60公里。阅兵影像显示,坦克通过时履带稳定,未见打滑迹象。这些改动虽有限,却体现了朝鲜工程师的精细打磨,针对半岛山地战优化参数。 与韩国黑豹K2对比,天马-20在防护和火力上仍有差距。K2采用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层,防护系数高于天马-20的钢板加陶瓷模块。黑豹的自动装弹机允许两人车组,而天马-20坚持三人配置,车长、炮手和驾驶员分工明确。这导致信息化共享滞后,无法实时融合战场数据。韩国坦克集成激光告警和烟雾干扰,天马-20的主动防御虽有,但响应速度慢半拍。涉水系统虽升级,深度不及K2的浮渡模式,后者可涉4米深水。火控精度上,黑豹支持猎歼模式,锁定后自动跟踪,天马-20依赖手动校准。韩国强调网络中心战,天马-20更偏传统机械化。两国坦克研发路径迥异,韩国受益美韩联盟输入,朝鲜靠自力更生。差距源于工业基础,朝鲜年产坦克不足百辆,K2已批量服役。这种不对称,推动朝鲜专注非对称作战,坦克作为补充而非主力。 天马-20的设计灵感明显借鉴中国VT-4或99A式坦克,前者出口型强调隐身和模块化。朝鲜工程师模仿第四代风格,简化表面面数,减少反射角,以提升生存率。中国坦克车身平滑,大灯一体化嵌入,避免多余凸起,天马-20虽努力,但设备隆起仍破坏流线。相控阵雷达虽有位置,却缺少辅助传感器阵列,中国版集成多频段探测。天马-20的电子模块稀疏,仅基本火控屏,中国坦克支持数据链路,车组间共享情报。三人车组是痛点,中国已转向自动化,减轻人力负担。主炮虽同口径,但穿甲弹速度落后,中国APFSDS达1800米/秒,天马-20估计1500。防护上,中国爆炸反应装甲覆盖全车,天马-20限于炮塔侧。模仿虽显诚意,但整合度低,暴露技术瓶颈。朝鲜通过中朝合作获取蓝图,却难复制精密制造。这种借鉴,凸显小国军工的现实选择。
有一次,志愿军炮兵排长王宗重发现,美军坦克每天都来破坏我军工事。于是他主动执行猎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