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将尉迟恭用双鞭,秦琼用双锏,这两种武器到底哪一个更强?无法防御,打到就是重伤,为什么历史上用鞭和锏的名将却非常少? 唐初乱世,铁骑横扫,尉迟恭和秦琼这些猛将各持奇门兵器,砸开重甲,护佑大唐开国。可双鞭和双锏,到底谁更能破敌?一击下去,护具再厚也挡不住内伤重创,为啥后世用这俩的名将就那么点? 说起唐代这些名将,很多人脑子里先蹦出的是小说里的形象。尉迟恭黑脸大汉,手里抡双鞭,秦琼白袍小生,使一对锏,俩人还来过“三鞭换两锏”的对决。实际上,史书上他们主用长兵器,秦琼偏爱枪,尉迟恭擅长槊,鞭锏多是副手或后世演义添的戏码。但这不妨碍我们聊聊这些钝器在战场上的真本事。唐初重甲盛行,士兵披铁叶锁环,刀枪难伤皮肉,鞭锏就成了克星,靠重量砸碎骨头,透过甲缝要人命。 这种设计接地气,专治硬仗,体现了古人打仗的实用主义。 鞭和锏长得像双胞胎,都是铁棍短柄,便于骑兵近身。区别在细节上,鞭身多带节段,像竹子一样凸起,砸人时力道散开,容易钩住敌兵兵器;锏呢,一体四棱或多棱,无节无尖,棱边锋利,击打集中,专破甲片。 小说里尉迟恭的鞭是九节钢鞭,呼啸生风;秦琼的锏是熟铜四棱,砸下去铁壳开花。俩人兵器各有千秋,鞭灵活点,适合缠斗,锏狠辣些,直击要害。但要论谁强,还得看实战。重甲时代,鞭的节段能层层震动内脏,锏的棱角直接撕裂护具,一样致命。无法防御是真,近身了就靠运气和力气,挨一下五脏移位,重伤在所难免。这俩玩意儿不是花架子,而是为保家卫国量身定做的杀器。 历史上用鞭锏成名的将领不多,唐宋外寥寥几个。尉迟恭、秦琼是代表,宋代岳飞主枪辅锏,牛皋抗金用四棱锏,呼延灼双鞭破辽军。 为啥少?一来这兵器重,几十斤起步,普通兵使不动,得天生神力才行,长战下去胳膊先废。史书记载,鞭锏多作副武器,一击得手就收,撒手锏的绝活儿就是这么来的。 二来时代变了,唐宋重甲多,鞭锏大显身手;宋后神臂弩出世,箭穿铁如切豆腐,远程破敌更省力。明代火枪来了,鞭锏又融合成雷火锏,先射后砸,补近战短板。但总体上,轻便刀枪长矛成了主流,鞭锏退居二线。 想想看,这些兵器兴衰,映出中华武备的聪明劲儿。从重击破甲到远程火力,古人总在适应战场,守护江山。唐初尉迟恭秦琼用鞭锏护李唐立国,宋时岳飞牛皋以此抗金,个个是忠勇典范。鞭锏虽狠,但最狠的还是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精神。今天我们国防现代化,也得学这股子实干劲,铸就钢铁长城。 鞭锏的强弱不光比力气,还比时代适应。双鞭缠绕多变,双锏直捣黄龙,各有绝活,但近身无防的弱点,让它注定不是万金油。历史上名将少,用的人得是万人敌级别,普通兵沾边儿都难。唐宋后,兵器轮替上场,鞭锏淡出,但它提醒我们,武器再牛,也得服务大局,保人民安宁。
陕西出土一墓志,揭露了1320年前武则天的兽行,史书果然没有骗人。1995年,西
【9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