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 阿根廷突然宣布了 10月13日,阿根廷财政部长卡普托对外宣布,美国已同意继续购入阿根廷比索及债券,此举旨在为持续动荡的比索汇率提供支撑,缓解阿根廷当前的货币危机。 回溯米莱当局上台初期,其推出的经济改革曾短暂扭转局面,一个月内便将阿根廷高达20%的通胀率压降至2%以下,一度让民众对比索重拾信心。 但好景不长,改革伴随的“副作用”迅速显现:民众收入大幅缩水、失业率飙升,市场信心快速崩塌,比索汇率急转直下,最终导致民众需以贬值前十倍的价格购买日常用品,生活成本急剧攀升。 米莱当局上台后,迅速启动阿根廷“美元化”进程,同时提出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吸引外资等政策目标,而这些方向恰好与美国的“印钞战略”高度契合。 米莱本人素来以“阿根廷特朗普”自居,对美保持亲密姿态,相较于其他拉美国家领导人,其执政风格与对美立场,更易被解读为美国在该地区扶持的代理人。 然而,执政根基很快遭遇挑战。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选举中,米莱所在的执政党遭遇大败,这一结果直接削弱了市场对比索的信心,成为比索汇率“狂跌”的重要导火索。 此时美国选择伸出援手,背后并非对阿根廷民众的同情,而是出于维护其在西半球战略利益的考量,同时也可借此为10月26日即将到来的美国中期选举造势,实现自身政治与战略的双重目标。 事实上,米莱当局自上台以来,多次向美国寻求各类援助,但此前多以“空头承诺”告终。此次200亿美元援助虽有落地可能,却仍存不确定性,既可能是美国对阿政策的实质性调整,也可能是阿根廷在接受美国新条件后的妥协,援助能否真正惠及阿根廷经济,尚需观察后续执行细节。 值得警惕的是,米莱当局力推的“美元化”若最终落地,将迫使阿根廷民众以美元计价商品与服务,这意味着阿根廷将彻底失去“比索”这一关键经济杠杆,未来在货币政策、经济调控上的自主性将大幅丧失,进一步陷入对外部货币的依赖。 此外,这笔200亿美元援助的“附加条件”也引发关注。结合当前地缘博弈背景,外界推测,美国或可能通过援助施压,限制阿根廷将重要矿产资源出售给东方大国,以此切断阿根廷与东方大国的经济合作纽带,巩固自身在拉美地区的资源与战略主导权。 在大国关系层面,米莱当局上台后,阿根廷与东方大国的关系显著降温,这一转变与执政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选举的失利存在关联。尽管民众投票选出亲美的米莱担任总统,但并未给予其执政党国会绝对话语权,这使得米莱陷入“两难平衡”,既要维系对美的亲近姿态以获取援助,又需兼顾民众对经济民生的诉求,政策空间被大幅压缩。 更关键的是,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并非“单向升温”。当前美国国内,已有多个势力公开抨击拜登当局的对外援助政策,认为应将资金优先投入美国本土建设,而非用于海外。因此,即便此次200亿美元援助达成初步共识,最终能否真正落地,还需取决于美国新当选国会的态度,若国会反对声音强烈,援助计划仍可能面临变数。 不过,这种“亲美”态势并非不可逆转。若美国新国会持续抨击对外援助、导致援助无法兑现,或美国未能给阿根廷提供实质性经济支持,米莱当局为缓解国内经济困局,仍存在重新寻求与东方大国合作的可能,毕竟对阿根廷而言,经济民生的现实需求,始终是其外交与政策调整的核心考量。 各位读者怎么看?欢迎来评论区讨论。
刚刚发生阿根廷突然宣布了!10月13日,阿根廷经济部长路易斯·卡普托公开宣布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