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现场,一脚踢死两个刽子手。 然后被十几个人死死按在地上,他浑身是血,却仰天大

微笑着前行 2025-10-14 07:26:35

凌迟现场,一脚踢死两个刽子手。 然后被十几个人死死按在地上,他浑身是血,却仰天大笑,吼了一句: “自出天京,所向无敌!” 每次读到这段,都觉得心里有股气堵着。 这个人叫黄懿端,太平天国的猛将。 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 就差一点,历史书就要重写了。 那时候他们北伐,从扬州打到天津城下,清朝的正规军简直跟纸糊的一样。主帅吓得官印都不要了,东北调来的精锐骑兵,没开打先把自己战马给宰了吃了,就为了跑路。 咸丰皇帝在紫禁城里,天天跟大臣抱头痛哭,琢磨着要去哪棵树上吊,才能追上崇祯的范儿。 黄懿端能成为北伐军中让清军闻风丧胆的猛将,并非偶然。他出身广西桂平的客家农户,早年因地主兼并土地,全家被迫逃荒,恰逢洪秀全、杨秀清在金田发动起义,他带着弟弟黄懿坤一起投了太平军。因作战时总抢在最前,用一把劈山刀连斩清军三个小校,被提拔为“旅帅”,跟着北伐主帅林凤祥、李开芳一路北上。 北伐军从扬州出发时仅两万余人,且多为步兵,却能在四个月内横扫皖、豫、冀三省,直抵天津杨柳青,黄懿端的先锋营功不可没。在河南巩县,他率部强渡黄河,清军在对岸架设火炮轰击,他亲自带着十几名水手,顶着炮火用木船冲开浮桥缺口,为后续部队开辟通路。进入直隶后,清军蒙古骑兵试图在献县拦截,他借鉴南方“土营”的挖地道战术,夜间派人挖至清军大营下方,用火药引爆,趁乱率军冲杀,当场击溃清军两千余人,缴获的战马全部分给步兵,让队伍第一次有了机动力量。 但北伐军的致命问题,恰恰出在“所向无敌”的势头里。因进军过快,后方粮草补给被清军截断,且未按洪秀全“固守待援”的指令在天津外围建立据点,等到冬季来临,士兵们还穿着单衣作战。黄懿端曾多次向林凤祥建议,先退回山东筹集粮草,待开春再攻北京,但当时北伐军已打到天津城下,主帅认为清军已无还手之力,拒绝了后撤的提议。 咸丰五年初,北伐军在连镇被清军僧格林沁部包围,粮尽后只能煮战马、吃树皮,甚至有士兵因饥饿失去战斗力。黄懿端率部负责东门防御,他把战死士兵的铠甲拆下来当盾牌,用断刀与清军肉搏,多次打退进攻。但清军源源不断增兵,连镇最终被攻破,林凤祥被俘,黄懿端带着残部突围至冯官屯,与李开芳会合。 在冯官屯,清军不再强攻,而是挖开运河大堤,用水淹城。黄懿端在水中组织士兵筑土台抵抗,坚持了一个多月,直到身边只剩不到百人。因叛徒出卖,清军得知他的藏身之处,用火炮轰击土台,他在突围时被长矛刺穿大腿,最终被俘。 清廷对北伐军将领恨之入骨,下令将黄懿端凌迟处死,地点选在天津城外的集市,意图以酷刑震慑百姓。行刑当天,他被铁链绑在柱子上,第一个刽子手刚要动手,他猛地挣脱束缚,一脚将其踹倒在地,旁边另一个刽子手上前阻拦,也被他一脚踢中胸口,当场气绝。这才有了史料中“一脚踢死两刽子”的记载,随后赶来的十几名清军将他按在地上,用铁钉固定四肢,他却始终不肯低头,才有了那句响彻集市的“自出天京,所向无敌!” 黄懿端死后,北伐军余部在李开芳带领下继续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同年五月,李开芳被俘,太平天国北伐彻底失败。这场从南到北的远征,虽未推翻清朝统治,却动摇了清廷的统治根基——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在此战中损失过半,清廷不得不依赖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汉族地主武装从此崛起,为后来的晚清格局埋下伏笔。 从历史进程看,北伐军的失败有其必然:孤军深入缺乏后援、战略决策失误、冬季作战准备不足,这些问题叠加,让“改写历史”的可能最终化为泡影。但黄懿端们在绝境中展现的血性,却成了太平天国历史中最悲壮的一笔——他们或许不是完美的革命者,却用最惨烈的方式,反抗着当时腐朽的统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