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它们饿了就“吃”自己的内脏……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每年春秋,太平洋上空总有群特殊的飞行者——斑尾塍鹬。 它们体重仅300克左右,和一罐可乐差不多,灰褐色羽毛朴素无奇,却能完成人类科技都惊叹的超长不间断飞行,年复一年跨越山海,为生存与繁衍上演生命奇迹。 2007年,代号“E7”的雌性斑尾塍鹬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物种。 当时新西兰专家给它植入卫星追踪装置,3月17日它随同伴从新西兰出发春季迁徙。 追踪数据显示,它连续飞行七天七夜,飞完10200多公里抵达中国鸭绿江口保护区,体重掉了一半,只剩100多克。 鸭绿江口只是补给站,它在这里休整一个月增重后,继续北飞至阿拉斯加繁育。 当年8月30日到9月7日,“E7”又不吃不喝从阿拉斯加斜跨太平洋飞回新西兰,飞了11664公里,创下当时鸟类不间断飞行纪录。 2020年,代号“4BBRW”的雄性斑尾塍鹬打破了纪录。 它9月16日从阿拉斯加出发,原计划经阿留申群岛飞往新西兰,却因强东风偏离路线到澳大利亚,即便如此,11天飞行距离仍有12200公里。 到2022年,“4BBRW”更以11天1小时飞完13560公里,从阿拉斯加直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刷新动物界不间断飞行纪录。 斑尾塍鹬的飞行能力,从起飞前就开始准备。 迁徙前两周,它们疯狂吃贝类、螃蟹等高蛋白食物,几周内体重能涨一半甚至翻倍,脂肪占体重一半以上,这些脂肪就是飞行“汽油”。 为减重,它们还会压缩内脏,肝脏缩到正常三分之一,肠道、肾脏也变小,暂时关停消化系统,把空间留给脂肪和飞行肌肉,此时的它们就像带翅膀的脂肪团,加一颗强心脏。 冲上天空后,斑尾塍鹬成了“节能大师”。它们爬高空借西风带气流滑翔,有时几百米才扇一次翅膀,多数时间靠气流省力。 飞行速度不慢,平均每小时50公里,最快达142公里。 但飞五六天脂肪快耗尽时,它们会启动“终极节能模式”——分解内脏组织供能,肠道继续缩短、肝脏缩小、砂囊缩水,这些“零件”转化为氨基酸当燃料。 这看似“自残”,却是它们演化出的生存智慧,先飞到目的地再修复器官。 茫茫大海无路标,斑尾塍鹬却很少迷路。 它们是“导航多面手”,白天靠太阳、晚上靠星星,阴天看地理标志,还能借地球磁场和次声波认路。 就算是首次迁徙的幼鸟,也能按祖传路线飞,误差不超50公里,像基因里刻了地图。 可再强的飞行者也有弱点,它们极度依赖沿海湿地“加油站”,比如中国鸭绿江口湿地、黄海滩涂,韩国新万金湿地、渤海湾滩涂。这些地方因潮汐有大量蛤蜊、沙蚕等食物,是它们补能关键。 但近年填海造地、港口建设让滩涂锐减,韩国新万金湿地曾容50万水鸟,如今围垦后生物绝迹;渤海湾30多年滩涂少了六成,“加油站”消失,斑尾塍鹬可能因缺能坠海。 好在保护行动已启动,江苏如东滩涂通过退养还滩恢复生态,成了斑尾塍鹬的安心食堂。 编号“95C”的斑尾塍鹬在这里停留48天,吃胖后带着相当于体重40%的脂肪,成功飞抵澳大利亚。 斑尾塍鹬的繁殖也和迁徙绑定,繁殖期在6-8月,必须此前抵达阿拉斯加冻土地带——这时冻土解封,适合繁殖。 繁殖期它们毛色会变,雄鸟胸腹部成栗红色,雌鸟成斑驳橙色,方便吸引异性。 它们在苔原踩浅坑筑巢,有的会铺地衣或硬草,每窝产3-5枚橄榄绿色梨形蛋,比鹌鹑蛋稍大,雌雄轮流孵21天,幼鸟就能破壳。雌鸟孵卵时,雄鸟会守卫,遇天敌会奋力反抗。 幼鸟出生一两个月,就要参加首次迁徙,这是生死考验。 数据显示,从阿拉斯加飞回新西兰的途中,会有2%的斑尾塍鹬失去同伴,栖息地丧失导致的食物不足是主因。 但即便危险重重,它们仍没停下迁徙脚步。 它们平均寿命15-20年,每年往返飞行近4万公里,一辈子迁徙总路程超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斑尾塍鹬的故事,藏着地球生态的紧密联系。它们靠演化的能力跨越太平洋,未来却一半靠自身顽强,一半靠人类选择。 若继续破坏湿地,这场生命奇观可能成传说。 保护它们,就是保护地球生态网,让这些小飞行者能一直翱翔在太平洋上空。 文章改写完成
不吃不喝飞行11天,跨越13560公里,比轰炸机还能飞!这种鸟怎么做到的?原来,
晨曦初照映心暖
2025-10-14 09:29:43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