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仨怪事—— 说好了“勒紧裤腰带”, 结果假期景区挤到脚不沾地? 国庆8天8.88亿人出去浪,总花了8090亿——看着挺“壕”,但算笔账:去年7天,今年多1天,人均每天才花114块,比去年还少了13%!合着大家是凑人数不凑钱,反向旅游住小城市300块酒店,比大城市上千的标间香十倍。 再看黄金,都涨到1100一克了(以前才六七百),年轻人反而抢着买!国庆成都有家金店,客流翻2倍,一天卖了20万——不是人傻,是觉得“买涨不买跌”,现在入了说不定再过阵更贵,比乱买保质期半年的化妆品值多了。 还有奢侈品,以前觉得“性价比”跟它不沾边,现在打折的能抢破头!国庆前唯品会的巴宝莉3折、汤丽柏琦4.8折,年轻人疯囤——不是爱虚荣,是3折的包包比原价少花几千,背出去有面儿还不肉疼,这不比当“原价冤种”强? 其实哪是不花钱?是大家变“精”了——花之前先过两关:“这钱该花吗?花了值吗?”以前看网红推就掏钱包,现在得算笔性价比账:反向旅游省住宿,买黄金看涨,折扣奢侈品省差价,都是把钱砸在“刀刃”上,务实得很。 你们最近花钱是不是也这样?比如明明说“不买了”,结果看到打折的刚需就忍不住?或者旅游特意选小城市住便宜酒店?来聊聊呗~
我嫂子开童装店这事儿,最近竟被个店员难住了!当初4000块招了个女店员,只上白班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