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民党会议机密泄露。蒋介石大怒,命令秘书长吴铁城彻底追查。沈安娜得知后,主动找到吴铁城。她说:“我有一个线索!” 这起泄密事件,还要从三天前的南京说起。 1946年4月,南京。蒋介石站在黄埔路官邸窗前,脸色铁青。他骂道:“娘希匹!三个月消灭的计划,怎么会泄露得这么彻底?” 这是他连续第三次摔碎茶具。三天前,南京《中央日报》头版刊登 “国军战略部署全解析”,把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的讲话要点、部队调动序列、进攻时间表全公开了。 同一时间,重庆记者会上,周恩来拿着这份报纸,逐条批驳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台下相机快门声不断。 而这份泄露的战略部署,正来自蒋介石此前召开的绝密军事会议。 1946 年 3 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撕毁政协协议后,蒋介石在南京黄埔路官邸召开多场高度机密军事会议。 这些会议仅 40 多名核心将领能参加,议题是 “三个月内消灭主力” 的作战计划,涉及兵力调配、战区划分、长官任免等核心机密。 蒋介石防备极严,讲到敏感内容就下令 “停笔”,参会者经三重审查,勤杂人员也被调离。但情报还是外流了。 沈安娜坐在会场第三排速记席,表面记录,实则默记蒋介石指令。她的速记符号外人看不懂,“剿匪” 写 “J”,“东北行辕” 用三个连笔圈,蒋介石喊 “停笔” 时,她就把关键数据转成编码记在心里。 能进入如此高规格的机密会议,沈安娜在国民党内部早已积累了足够的信任。 1946 年,沈安娜 31 岁,是国民党中央党部资深速记员,每分钟能记 200 字,加之上级朱家骅关照,在机要处工作顺利。 没人知道,这个穿阴丹士林旗袍、说话轻声细语的女人,是中共中央华中局情报员,已潜伏 11 年,被称为 “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 沈安娜和丈夫华明之组成 “夫妻情报组”:白天她会场记录,晚上华明之翻译速记稿,用米汤写在《中央日报》空白处,通过交通员送中共南京办事处。华明之还会把情报藏在饼干筒底层,上面铺真饼干掩人耳目。 就在沈安娜以为潜伏工作能顺利推进时,泄密事件引发的排查,让她陷入了险境。 4 月 10 日深夜,沈安娜在玄武湖畔见到华明之。华明之说:“吴铁城开始排查参会人员,名单上有你。” 这是沈安娜潜伏以来最危险的时刻。吴铁城直接对蒋介石负责,用 “拉网式” 排查,连会议期间上厕所记录都核对。一旦被查,等待她的就是军统酷刑。 面对危机,夫妻俩没有慌乱,很快定下了应对策略。 华明之说:“我们得主动出击,给吴铁城假线索搅浑水。” 两人连夜决定,利用国民党党务与新闻系统的矛盾,把嫌疑引到《中央日报》记者身上。 按照商定的计划,沈安娜很快找到了接近吴铁城的机会。 三天后,沈安娜故意把旗袍沾泥、弄乱头发,装成匆忙赶来的样子,敲响吴铁城办公室的门。 她压低声音说:“秘书长,我有线索。上周三会议我闹肚子离场,回来见一个《中央日报》记者在会场门口转悠,他左眉有痣,说话带湖南口音。” 她还拿出会议记录本:“我的本子好像被人翻动过。” 这个线索很巧妙 —— 国民党党务与新闻系统本就不和,CC 系视记者为 “麻烦制造者”,“湖南口音” 还暗指 CC 系骨干张道藩。 吴铁城本就对新闻界不满,立刻抓起电话:“查《中央日报》所有湖南籍记者,尤其是左眉有痣的!” 这场调查持续一个月,吴铁城动用中统资源,还请军统监听《中央日报》电话、问话记者,却没找到确凿证据 —— 那个 “左眉有痣的湖南籍记者” 根本不存在。但蒋介石相信 “共党潜伏记者” 的说法,不再怀疑内部人员。 沈安娜彻底洗清嫌疑。吴铁城向蒋介石汇报时夸她 “情报至关重要”,还建议给她颁二等景星勋章。 危机后,沈安娜潜伏更稳固,后来又参加 300 多次高层会议,1947 年拿到 “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 计划,第一时间传党组织,为中共制定策略提供依据。 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将解放。沈安娜按指示处理完最后一批情报,藏在婴儿尿布里,和华明之登上开往上海的火车。 5 月 27 日上海解放,沈安娜夫妇从 “地下” 转 “地上”。因局势不稳定,组织让他们暂不公开身份。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他们没去天安门,在家换解放军军装,收起义旗袍,听着收音机里的开国大典声音,抱着孩子跟着街上锣鼓唱歌、扭秧歌。 1999 年国庆,84 岁的沈安娜和华明之受邀登天安门城楼。看着眼前景象,他们想起潜伏岁月,相视而笑:“我们早年的理想实现了。” 沈安娜潜伏 14 年从未暴露,用一支笔在敌人心脏开辟秘密战线,写下隐蔽战线上的传奇。
1946年,国民党会议机密泄露。蒋介石大怒,命令秘书长吴铁城彻底追查。沈安娜得知
靖江的过去
2025-10-14 10:46: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