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董明珠小姐那句“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的争议言论,这两天因为闻泰科技的遭遇,

周律鸣法 2025-10-14 11:49:50

没想到,董明珠小姐那句“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的争议言论,这两天因为闻泰科技的遭遇,竟然再次被验证了。   当很多人还在为董明珠的“直言直语”争得面红耳赤时,闻泰科技的遭遇仿佛一盆冷水,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位“铁娘子”的偏执,是否真的有那么一点未雨绸缪的意味?   先说说闻泰科技这桩事,闻泰科技花了数百亿、用了好几年时间,才完全收购了安世半导体这家在全球车规级芯片领域举足轻重的公司。   可就在今年9月底,风云突变,荷兰政府一纸命令,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冻结安世半导体的资产和知识产权整整一年。   更让业内哗然的是,这场变故的背后,还有安世半导体几位资深外籍高管的“倒戈”,他们主动配合了当地法院的行动。   这意味着,闻泰科技暂时失去了对这家核心子公司的掌控,虽然还能享受经济收益,但决策权已被架空。   这件事发生在闻泰科技已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之后,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仅仅是商业纠纷,更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直接体现。   回过头再看董明珠那番掀起巨浪的言论,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在今年4月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谈到人才培养时明确表示,格力“绝不用海归派”,理由是她认为“海归派里有间谍”,她无法分辨,所以选择保守策略,只在国内高校培养自己的人才。   这话当时听起来确实刺耳,也立刻引来了潮水般的批评。   有人说这是赤裸裸的歧视,给整个海归群体贴标签;有人指出这和国家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背道而驰;更有人调侃格力太过封闭,会错失国际化视野。   坦白讲,这些批评都有道理,董明珠的表达方式确实过于简单粗暴,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伤了很多爱国海归的感情——要知道,从钱学森到如今各领域的顶尖学者,海归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   但闻泰科技的遭遇,给董明珠的“安全焦虑”提供了一个苦涩的证明。她所担心的,或许并非海归群体本身,而是在复杂国际形势下,企业核心技术与商业机密可能面临的不可控风险。   闻泰科技在安世半导体上栽的跟头,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风险的爆发。   这并非说外籍高管或海归人才不可信,而是揭示了在高度敏感的技术领域,地缘政治因素可能使任何带有“跨国”背景的角色陷入复杂的忠诚度考验,也让企业的风险结构变得异常复杂。     格力作为在空调领域拥有大量核心技术的企业,其技术护城河的构建确实依赖于高度的自主可控。   董明珠的“偏执”,源于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全焦虑”——在实体清单、技术封锁日益频繁的今天,一次技术泄露或控制权旁落,对企业可能是毁灭性的。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完全认同董小姐的“一刀切”。闻泰的事件警示我们风险的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关上大门。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用海归,而在于我们如何建立一套更智慧、更精准的风险防控机制和使用人才的胸怀。   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业的成功,恰恰在于它们做到了在开放中规范管理,既拥抱全球英才,又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如背景审查、技术隔离期、保密协议等)来防范风险。   它们没有因噎废食,而是选择在浪潮中筛选珍珠。   所以说,董明珠的言论和闻泰的遭遇,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命题:在全球化规则重塑的今天,中国企业如何在保障安全与保持开放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我们不能因为闻泰的事件就陷入全面排外的恐慌,也不能因为董明珠的直言就否定整个海归群体的价值。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更加理性、务实。   对于企业,尤其是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需要的是建立一套精细化的“过滤器”,而不是一道简单的“防火墙”;对于海归人才,则需要通过更积极的“本土化”融入和业绩证明,来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参考资料:“绝不用海归派”,董明珠“间谍言论”背离常识——新京报快评

0 阅读:55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