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全球化大概率是快要结束了,因为全球化对于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好处!全球化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国家工业完全破产,很多国家农业完全破产。 说全球化大概率快要结束,其实是忽略了全球经济深度交织的现实。现在随便拿起一件商品,标签上可能写着“设计于意大利、零部件产自东南亚、组装在中国”,这种产业链分工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能轻易切割的。 2024年全球贸易总额依然突破32万亿美元,哪怕经历了疫情和地缘冲突,这个数字仍比2019年增长了15%,说明各国经济的依存度根本没到“终结”的地步。 认为全球化导致大多数国家工业破产,更是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误解。越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借着全球化浪潮大力发展制造业,202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电子、纺织等产业全球知名,三星在越南的工厂贡献了当地1/4的出口额。还有印度,它的医药产业通过参与全球供应链,成为全球仿制药出口大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以上,这些国家明明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农业领域同样不是“全面破产”的剧本。巴西通过全球化扩大大豆种植,2025年大豆出口额突破600亿美元,其中70%销往中国,带动了国内农业技术升级和农民收入增长。 泰国的大米、荷兰的花卉、新西兰的乳制品,都是靠着全球市场实现了产业规模化,这些国家的农业不仅没破产,反而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关于“移民取代主体人口”的说法,更是缺乏数据支撑的恐慌言论。以欧洲为例,2024年欧盟各国移民占总人口比重平均为12%,其中大部分是高技能人才,德国的技术移民中60%从事工程、医疗等关键领域,这些移民反而填补了当地劳动力短缺。 美国的移民贡献了科技行业35%的专利,硅谷的初创企业中40%有移民创始人,移民带来的是活力而非“取代”。 幻想“每个国家甚至地区都有自己的工厂和商业体系”,本质上是退回低效的封闭经济。工业生产讲究规模效应,一个手机芯片需要上千道工序,荷兰的光刻机、日本的特种钢、韩国的显示屏,每个环节都需要全球顶尖技术配合,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完成全产业链布局。2023年尝试“去全球化”的某国家,想自己生产芯片,结果成本比进口高3倍,产品性能还落后两代,这就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代价。 跨国财阀垄断的问题,其实各国都在通过政策监管来应对。欧盟的《数字市场法案》强制谷歌、亚马逊等巨头开放数据接口,美国通过《反垄断法》拆分过标准石油、AT&T等垄断企业,中国也在加强平台经济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完善全球治理,而非全盘否定全球化,毕竟跨国公司也带来了技术转移和就业机会,苹果供应链就为全球创造了450万个就业岗位。 人口出生率黑洞的根源,从来不是全球化与否,而是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政策。日本是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但它的出生率低迷主要是因为高房价、职场压力和育儿成本;而北欧国家同样深度参与全球化,却靠着完善的福利体系和育儿支持,出生率保持在1.6以上,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可见,解决出生率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保障,而非关起门来搞内循环。 当前世界确实面临供应链调整,但这是“全球化的重构”而非“终结”。各国从“效率优先”转向“效率与安全并重”,比如中国增加对东南亚的投资,建立区域供应链备份;美国推动“友岸外包”,但依然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德国的汽车零部件。 这种调整让全球化更具韧性,而不是走向消亡。2024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贸易额占全球30%,就是新型全球化的有力证明。 说到底,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工业革命取代手工业一样,不可逆。它确实带来了贫富差距、产业转移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法是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分配制度,而非开历史倒车。 现在的世界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连抗击疫情、应对气候变化这种全球性挑战,都需要各国携手。那些喊着“全球化终结”的人,恐怕没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衣服、手里的手机,早就刻着全球化的印记。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