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曾是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的刘禄曾到美国出差。在纽约的一家餐馆,一位50

菲菲的信笺 2025-10-14 16:49:14

1979年,曾是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的刘禄曾到美国出差。在纽约的一家餐馆,一位50多岁美国男人紧盯她看了20分钟,终于忍不住快步走上前来,一把抓住她的手“女士,请问你姓刘吗?” 这突如其来的一抓把刘禄曾吓了一跳,她刚陪江苏省副省长吴贻芳参加完博物馆的聚会,抬头看着眼前高鼻梁蓝眼珠的陌生面孔,下意识往后缩了缩手,笑着反问:“先生,咱们见过?我这趟可是头回踏上美国的土地。” 男人眼里的光一下子亮了,嗓门都提高了些:“您忘了?二十六年前,在朝鲜!咱们常见面的!” “朝鲜”俩字刚落,刘禄曾脑子里像过电影似的“唰”地一下,那些埋在记忆深处的硝烟味瞬间涌了上来。1950年底她刚从东吴大学毕业,就因为懂英语被拉去参军,跟着第九兵团往朝鲜赶,成了敌工部的翻译,天天跟俘虏打交道。那时候她哪想得到,二十多年后会在纽约的餐馆里,跟当年的“老熟人”碰面。 “你是詹姆斯?”刘禄曾试探着问。男人使劲点头,眼眶都红了,这模样倒让她想起当年那个蜷缩在战俘营里的美国大兵。 当年詹姆斯是美军陆战一师的新兵,说起来参军还挺荒唐——偷车要坐牢,听说当兵能免刑还挣钱,就稀里糊涂上了战场。刘禄曾第一次审他时,这家伙还梗着脖子装硬气,直到她提起他佛罗里达的家人,说圣诞节快到了家人肯定在等他,詹姆斯才耷拉下脑袋说实话。 后来有回战士报告说詹姆斯装病偷懒,刘禄曾跑去一看,这家伙额头烫得吓人,哪是装的。她赶紧找军医来给药,还跟营长申请让他不用背粮,后送的时候能坐车。还有次见个小战士调皮刮詹姆斯的大鼻子取乐,她立马拦住了,说再是战俘也得讲尊重。这些琐碎事她早忘了,没成想詹姆斯记了二十多年。 “当年您给我的那些照顾,我这辈子都忘不了。”詹姆斯搓着手,转身从餐馆柜台的保险柜里翻出个小木梳,上面刻着歪歪扭扭的“和平”俩字,“这是您发的,我一直带在身上。停战回国后我就开了这家餐馆,总想着说不定哪天能碰到您。” 刘禄曾捧着那把磨得发亮的木梳,忽然想起1953年停战那晚的事。当时她在前沿坑道里用英语对着对面喊“我们热爱和平”,山头上的美军士兵居然停了炮,有人还喊着“圣诞快乐”回应。撤出阵地那天,她在炮弹坑的水塘里洗手,觉得阳光都比往常暖。 “您后来成了反战先锋,我可是听说了。”刘禄曾笑着打趣。詹姆斯挠挠头,说从战俘营开始就想明白打仗没意思,回国后写了好多文章说志愿军的好,不少人还骂他胳膊肘往外拐。“可事实就是那样,你们没把我当敌人,反倒比不少同胞还真诚。” 那天詹姆斯非要留她吃饭,点了满满一桌子菜,絮絮叨叨说自己这些年怎么学做中国菜,怎么跟人讲朝鲜战场上的故事。他还邀请刘禄曾去家里做客,说要让老婆孩子见见这位“中国恩人”,可惜刘禄曾访美行程太紧,只能婉拒。 临走时詹姆斯握着她的手反复说:“等我攒够假期,一定带着全家去中国看您,看看您守护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刘禄曾答应着,看着他站在餐馆门口挥手的样子,忽然觉得特别感慨。 当年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谁能想到枪炮相向的两个人,二十多年后会在异国他乡的餐馆里促膝长谈。那些在战火里递出去的关心,那些刻在木梳上的期盼,终究还是跨过了山海,长成了跨越国界的情谊。战争留下的伤痕或许难消,但人心底的善意,从来都能穿透硝烟。

0 阅读:0
菲菲的信笺

菲菲的信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