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中医理论中,“虚”指人体正气不足,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亏损,或脏腑功能减退,核心是“失养”与“功能弱”。五脏(心、肝、脾、肺、肾)主“藏精气”,虚证多与精气耗损相关;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传化水谷”,虚证常与功能虚弱、传导失常有关,二者表现各有侧重。 一、五脏虚证:精气不足,功能减退 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虚证多从“气、血、阴、阳”四个维度体现,以下为各脏腑最常见的虚证表现: 1. 心之虚:主血脉、藏神,虚则“心神失养、血脉无力” • 心气虚:最典型的是“动则耗气”——稍微活动就心悸(心里发慌)、气短,常觉得没力气,精神倦怠,脸色偏白,舌头淡、苔薄白。 • 心血虚:侧重“血虚不能养神”——心悸更明显,还会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头晕眼花,脸色、嘴唇、指甲都偏淡白,舌头也淡,没有血色。 2. 肝之虚: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虚则“血少失养、阴亏生燥” • 肝血虚:血少不能濡养身体——头晕眼花,看东西模糊(尤其久视后),手脚麻木、抽筋(筋失养),女性月经量少、颜色淡,甚至闭经,脸色萎黄,指甲脆、有竖纹。 • 肝阴虚:阴液不足易生“虚火”——眼睛干涩、怕光,手脚心发热,晚上睡觉盗汗(醒后汗止),口干咽燥,情绪容易烦躁,舌头红、少苔。 3. 脾之虚:主运化、统血、主肌肉,虚则“运化弱、气血生不足” • 脾气虚:运化食物的能力下降——吃一点就腹胀,大便稀溏(不成形),没胃口,浑身乏力,肌肉松软没力气,脸色萎黄,舌头淡、有齿痕(舌边有牙印)。 • 脾阳虚:比脾气虚多了“寒象”——除了脾气虚的表现,还会怕冷(尤其肚子怕凉),吃生冷食物后腹胀、腹泻加重,手脚冰凉,舌头淡胖、苔白滑。 4. 肺之虚:主气、司呼吸、主皮毛,虚则“气弱失宣、阴亏燥咳” • 肺气虚:呼吸功能减弱——稍微一动就咳嗽、气短,声音低微(说话没力气),容易感冒,怕冷,皮肤干燥、没光泽(皮毛失养),舌头淡、苔薄白。 • 肺阴虚:阴液少易“燥咳”——干咳少痰(痰少而黏,难咳出),口干咽燥,喉咙痒,晚上盗汗,手心发热,舌头红、少苔,甚至嘴唇干裂。 5. 肾之虚: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虚则“精亏失养、阴阳失衡” 肾是“先天之本”,虚证分气虚、阳虚、阴虚,表现最复杂: • 肾气虚:精气不足,功能减退——精神差、容易累,腰膝酸软(腰和膝盖没力气),小便次数多(尤其夜尿多),男性可能有遗精、早泄,女性白带清稀量多。 • 肾阳虚:阳气不足生“寒”——除了肾气虚,还会怕冷(全身怕冷,尤其腰腹、手脚冰凉),精神萎靡,大便稀溏,男性阳痿,女性宫寒不孕,舌头淡胖、苔白。 • 肾阴虚:阴精不足生“虚火”——腰膝酸软、疼痛,手脚心发热,晚上盗汗,口干咽燥,失眠多梦,男性遗精(虚火扰精),女性月经提前、量少,舌头红、少苔。 二、六腑虚证:功能虚弱,传化失常 六腑的核心是“通降”——接受、消化食物,排出糟粕,虚证多因“气虚”或“阴虚”导致通降无力,表现集中在“消化、排泄”环节: 1. 胃虚:主受纳(接受食物)、腐熟(初步消化),虚则“受纳弱、失润燥” • 胃气虚:接纳食物的能力下降——没胃口,吃一点就胃胀,打嗝、嗳气(胃里有气往上顶),浑身乏力,舌头淡、苔薄白。 • 胃阴虚:阴液少不能濡润胃腑——口干咽燥,想喝水但喝了也不解渴,吃辛辣、干燥食物后胃痛,胃部有“灼热感”(虚火),大便干结,舌头红、少苔。 2. 大肠虚:主传导糟粕(排便),虚则“传导无力或失润” • 大肠气虚:推动排便的力气不足——大便不干燥,但排便费力(排不尽、要用力挣),排便后浑身乏力,舌头淡、苔薄白。 • 大肠阴虚:阴液少导致大便干燥——大便干结如球状,排便困难,口干咽燥,舌头红、少苔。 3. 膀胱虚:主储存、排泄尿液,虚则“固摄无力” 多为“膀胱气虚”——小便次数多(白天频繁、夜尿多),小便清稀,甚至“遗尿”(忍不住漏尿,尤其咳嗽、打喷嚏时),怕冷,舌头淡、苔白。 4. 胆、三焦虚:表现较隐蔽 • 胆虚:胆主“决断”,虚则“胆气不足”——容易紧张、胆小,遇事犹豫,晚上失眠、多梦(尤其做噩梦),口苦,舌头淡、苔薄白。 • 三焦虚:三焦主“通行津液、元气”,虚则津液、元气运行不畅——浑身乏力,皮肤干燥,小便量少,腹胀,舌头淡、苔薄。
《中医养生》 中医理论中,“虚”指人体正气不足,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亏
彬彬有木子李
2025-10-14 17:46: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