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将军案中,陈宝仓将军并没有暴露,而蔡孝乾也不知道陈将军是特工,陈将军之所以暴露并不是别人出卖,而是一张手写台湾布防图暴露了他。 1950年的台北街头,吴石案引发的白色恐怖正顺着街道的裂缝往骨子里钻,老蒋的保密局跟疯狗似的到处咬人,抓了一批又一批地下工作者。 可谁都没料到,这场大清洗里藏着个“漏网之鱼”——陈宝仓。这位保定军校出身的中将高参,早在抗战时就跟吴石是过命的兄弟,衡阳保卫战里吴石还替他挡过弹片,1949年跟着吴石赴台搞情报,表面上在“联勤总部”管弹药补给,实则把国民党的防务底裤都快摸透了。 那会儿蔡孝乾已经叛变,嘴里跟倒豆子似的吐了不少同志,可从头到尾没提过“陈宝仓”三个字。倒不是蔡孝乾嘴严,是他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号人。陈宝仓的潜伏线路跟他彻底错开,除了吴石,连吴石的副官聂曦都只知道递文件,不清楚这老将军的真实身份。 保密局起初也没把陈宝仓列入名单,毕竟他军装笔挺,开会时还对着防务部署骂骂咧咧“这破工事挡不住炮弹”,装得比谁都像“党国忠臣”。 1950年春末,大陆那边急着要台湾西海岸的布防情报,陈宝仓没含糊,连着熬了三个通宵。那时候哪有复印机,弄不好就留下痕迹,他只能用钢笔在八开毛边纸上一笔一划地写,基隆的驻军番号、马祖的炮台位置、甚至守军换防的具体时间,都标得清清楚楚,笔锋瘦硬得像他腰间的佩剑。 写完裹在补给清单里,本打算托去香港的商船捎走,没成想还没等封缄,保密局的车就堵在了吴石家门口。 特务们翻箱倒柜搜了俩小时,最后在书房那本翻得起毛的《孙子兵法》书脊里,摸出了张裹着油纸的硬纸片。展开一看,密密麻麻的字迹全是防务机密,技术科的人赶紧翻出档案,把陈宝仓十年前在军校写的考卷找出来比对——连“第75师”里“7”字的勾法、“炮台”二字的连笔习惯都一模一样。这老将军的字,早被保密局存了“笔迹底档”,这下算是自投罗网。 陈宝仓被捕时还在跟勤务兵下象棋,听见脚步声抬头,棋子“啪嗒”掉在棋盘上。他盯着特务手里的布防图,嘴唇动了动没辩解——他比谁都清楚,这笔迹骗不了人。问他为啥写这图,他只说“想让对岸的兄弟少死点”;问有没有同党,干脆回一句“就我一个人”。保密局的人急得跳脚,可除了这张纸,再没别的证据,最后只能硬按个“通共”的罪名。 6月10日,临刑前他跟看守要了杯温茶,喝的时候茶水流过嘴角,抬眼看了看天上的云,轻声说了句“像河南老家的云”。枪响的时候,他的身体晃了晃没立刻倒下,被士兵推了一把才栽在草里,手里还攥着布防图的碎片。 后来有人说,陈宝仓早该料到笔迹会出事,可他哪顾得上这些。抗战时他在粤北歼敌一万多,在靖西帮胡志明躲过追捕,这辈子都在为“少死人”拼,这会儿对岸急需情报,他哪能因为怕暴露就停下笔。他的遗体是两位朋友冒险认领的,火化后骨灰由女儿的同学殷晓霞偷偷藏在行李箱夹层,偷渡到了香港。 1953年北京八宝山的公祭上,李济深念着悼词,说他“从旧式军官活成了真英雄”。 现在再回头看这事儿,真是让人胸口发闷。蔡孝乾的叛变没沾到他,身边也没人出卖,偏偏栽在自己写的字上。可那笔挺的字迹里藏着的,是想让战争早点结束的盼头。这老将军没输在信仰上,只是输在了没有复印机的年代,想想都觉得又憾又敬。
吴石将军案中,陈宝仓将军并没有暴露,而蔡孝乾也不知道陈将军是特工,陈将军之所以暴
菲菲的信笺
2025-10-14 17:50:05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