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变了!从散户养猪到资本养猪…这轮生猪去产能会有多难?

新浪财经 2025-10-14 17:52:09

导语:生猪均价11.04元/公斤,7公斤仔猪190元/头,种猪1000多块钱……大猪亏、仔猪亏、种猪亏、散户亏、规模场亏……之前喊了一年的去产能,只有在真正的切肤之痛下才会奏效,所以“去产能”可能现在才真正开始!然而,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让本轮去产能的剧本与此前任何一次都截然不同,其本质是行业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重构”的深水区。

头部猪企陷入亏损,产能去化信号明确

从头部企业成本与当期行情看,行业亏损已成定局。据上市猪企公告显示,温氏股份8月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6.1-6.2元/斤(即12.2-12.4元/公斤),9月销售均价却仅13.18元/公斤,每公斤利润空间已不足1元;牧原股份7月养殖成本11.8元/公斤,9月销售均价12.88元/公斤,盈利同样微薄;新希望二季度养殖成本约13元/公斤,9月销售均价12.89元/公斤,已陷入小幅亏损。而按照当前的生猪均价11.04元/公斤来计算,三巨头的亏损则会达到100-240元/头。

仔猪亏损更为明显。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0月第1周全国仔猪平均价格为27.23元/公斤,7公斤仔猪售价约190元/头,而温氏股份猪苗生产成本尽管已降至260元/头,也意味着每销售一头仔猪亏损约70元。

一向在成本上占据明显优势的头部企业的全面亏损,预示着行业全面亏损的到来。仔猪的亏损则意味着,生猪行业产能去化的大幕已悄然拉开。然而,这一轮产能去化可能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去产能难点:规模化格局下的“去化阻力”

一般来说,生猪产能去化主要由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并行。从市场调节方面讲,猪价的周期性变化中,下行周期导致养殖端亏损会推动养殖端出现去产能行为,但降本增效的目标之下,减产能意味着空栏率,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企业存在两难局面。

诚如之前笔者在各地猪场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在一些中腰部规模猪场,由于他们的成本控制的较为理想,很多还有扩产的计划,而扩产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均摊成本”,所以,更别说减产......并且,相较于此前中小散户主导的行业格局,当前70%以上的规模化率(福建等部分地区规模化水平超90%)让本轮产能去化面临三大核心难点:

1.去化动力不足。以往散户因资金链脆弱、抗风险能力弱,一般亏损1-2个月散户便会快速退出;而规模场尤其是头部企业,即便当下亏损,也可凭借金融工具,将亏损耐受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甚至在亏损状态下维持产能,导致行业整体去化进度放缓。

2.去化幅度难达预期。数据显示,2024年6月能繁母猪存栏4038万头,2025年8月的存栏还是4038万头,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生猪产能丝毫未去,并且这中间的存栏量基本都是在向上浮动。

官方要求将能繁母猪存栏降至3950万头左右,也就是仍需去化88万头。这88万头,怎么去?谁去?(当然头部猪企已经象征性的领取了减产任务)。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市场角度分析:

头部企业(一般成本≤12元/公斤)基本保持稳产;

腰部企业(成本13元/公斤)多数会弹性调节产能缓冲区;

最后的情况可能是,仅尾部企业贡献有限去化量,难以快速实现目标去化规模。

所以,本轮去产能背后的行业逻辑已经发生巨变,“去产能”之难,其根源远超表面的亏损与存栏数据,它标志着中国养猪业底层竞争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说白了就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维持产能和市场份额关乎资本市场估值和融资能力。谁先大幅减产,谁就可能失去市场地位和资本青睐。去产能的动力从内在生存压力,转变为外部竞争博弈,过程必然缓慢而反复。对于中型规模猪场而言,维持产能甚至适度增加产能会均摊成本,而成本才是极限竞争下的“王牌”,所以其减产动力也不足。

可以想象,在资本裹挟和成本的主导下,这次的产能去化之路有多难!

后市行情如何演变?

从以往的规律来看,产能去化的时间与幅度主要由亏损持续时间、亏损深度及猪价位置共同决定。在去化时间上,存在显著的“滞后性与加速度”:

·亏损持续小于2个月:行业处于观望阶段,月去化率

·亏损持续3-5个月:进入渐进淘汰阶段,月去化率提升至0.8-1.2%;

·亏损超过6个月:将触发崩溃式去化,月去化率>1.5%。

按照这个节点来说,当前行业亏损才逐步显现,若亏损持续至2026年一季度(累计4-6个月),去化加速度将迎来跃升,第9-12个月(2026年二季度前后)或成为产能集中出清的关键窗口。

因此,真正的行业拐点,并非仅来自于存栏数的简单下降,更取决于资本忍耐力的极限和行业内多数企业完成从“扩张逻辑”到“成本与现金流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若当下养殖端提前出栏部分小体重生猪,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四季度的生猪供应,但减少的力度的同样有限,因为养殖端的出栏意愿并不能跟下游的接货意愿相匹配,养殖端加大出栏后的计划完成率并不能保证。而今年需求整体支撑力度尚可,低价猪肉或能刺激一部分消费增量,四季度需求或有明显提升。综合供需两方面来看,今年四季度猪价或降后微幅偏强,月均价或在13.0-13.5元/公斤;2026年一季度或偏弱,2026年二季度猪价或微涨,真正的曙光或许要等到2026年三季度,待本轮深度且缓慢的产能去化成果最终体现在供给端后,市场才有望迎来相对明显的上涨。

0 阅读:1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