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军区司令尤太忠少将得知:“老战友史景班少将的3个女儿被分配到内蒙古,正在某农场参加劳动,”尤司令听后,他立即乘车赶去,与3个姑娘见了面,并告知农场场长:“她们可都是我亲侄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南京的春天还未结束,史景班的三个女儿已经踏上了通往内蒙古草原的列车,她们刚刚脱下学生制服,便被分配到边疆农场参加劳动,年纪最小的还不到十八岁,离开熟悉的城市,三姐妹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旱地和呼啸的风沙,日复一日的农活让她们很快褪去了身上的稚气。 在农场里,姑娘们和本地农工、知青们一样,凌晨起床喂猪,白天在田地里除草、采蘑菇,手上磨出的水泡一茬接一茬,旧的刚刚结痂,新的又裂开了口子,天黑以后,她们挤在漏风的土坯房里,常常要靠一床薄被抵御草原的寒气,虽然艰苦,但三姐妹总是咬牙坚持,没有让父母知道自己过得多难。 因为家庭出身特殊,她们经常被农场干部额外“关照”,粮食和衣物总是最晚发到手,甚至有时候还会被扣下工分,明明是同样的劳动强度,三姐妹却总是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她们习惯了这种冷落,只能靠彼此鼓劲,偶尔写信回家,也只敢报喜不报忧。 生活的重压没有压垮她们,反而让姐妹间的感情更加紧密,她们在北风呼啸的夜晚相互取暖,在田间劳作时彼此照应,那段日子里,三姐妹学会了怎样在逆境中自处,也见证了知青们在艰难生活中相互搀扶的友情。 她们并不知道,远在南京,有一个人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她们,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父亲的老战友、军区司令员尤太忠,老一辈的军人讲究情义,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如今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彼此的牵挂从未断过,战争年代结下的友谊,比血缘还要深厚。 尤太忠得知三姐妹被下放内蒙古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清楚那个年代的风雨,也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带来压力,但他并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老一代革命者心里的那份承诺,让他无法无动于衷,于是,他亲自驱车前往偏远的农场,只为看一看战友的孩子们。 吉普车驶入农场的那天,所有人都感到了不寻常的气息,农场干部神色紧张,知青们也都暗自猜测来人的身份,尤太忠的到来让整个农场陷入短暂的震动,他没有多说什么,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关心,三姐妹的生活条件很快得到了改善,新的衣物和干粮接连送来,连农场的分工也有了调整。 农场里的人很快明白,这几个南京姑娘并非普通知青,她们背后有着坚实的依靠,这也让原本冷漠的环境变得宽松了一些,三姐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张扬,她们依然默默工作,也不会因为特殊照顾而疏远其他知青,她们心里很清楚,这份帮助来之不易,是父辈的情谊在特殊年代里为她们撑起的一把伞。 尤太忠的关怀并不止于一时,他回到军区后,开始为三姐妹的调动奔走,那个时期,想要让“有问题家庭”的子女回到城市几乎是难如登天的事,尤太忠没有放弃,反而动用了一切可以用的关系,写信、打报告,找战友、求领导,他用自己的信用为三姐妹作保,只为让她们早日脱离困境。 与此同时,三姐妹在农场也没有停止自救,她们帮助身边的同伴,主动承担更多的劳动任务,有时还会为饥饿的乡亲争取一点散落的粮食,不论身处何种环境,善良和担当始终贯穿在她们的行动中,这种品质,正是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在草原的风霜中愈发坚定。 终于,在多方努力下,三姐妹收到了调令,她们终于可以回到南京,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离开农场的那天,她们没有大张旗鼓,只是默默和熟悉的伙伴道别,她们明白,自己能够顺利回家,是许多人默默付出的结果,更是那份跨越风雨的战友情谊的具体体现。 回城后的日子里,三姐妹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最小的妹妹成了一名医生,服务于普通百姓,她们常常回忆起草原上的那些岁月,回忆起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的帮助和温暖,尤太忠的身影,也一直留在她们心里,成为激励她们向善、担当的榜样。 史景班和尤太忠的友谊,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淡化,两家人在相互照应中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即使后来分隔两地,彼此之间的问候和牵挂依旧不断,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下一代,什么叫做“一日战友,终身兄弟”,什么叫做在关键时刻为别人撑起一片天。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十将军轶事——尤太忠》)
看了《沉默的荣耀》,才懂吴石将军牺牲后,他女儿吴兰成在上海的日子有多难。明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