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剑勇
经过长达两年的深度调整,工业机器人行业在2025年迎来关键转折点,工业机器人需求呈现回暖态势。尤其我国在智能制造趋势背景下,对工业机器人呈现出两位数高增长格局。
根据MIR睿工业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累计出货量超16.3万台,同比增长16%。其中,2025年上半年有5家企业销量突破万台,分别是埃斯顿、发那科、库卡、汇川、ABB。
主要受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推动下,制造企业的自动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是工业机器人市场扩张的主要支撑力量。
受益于工业机器人市场双位数增长的影响下,诸如汇川技术、埃斯顿、新时达等厂商的业绩表现亮眼。
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创立之初,彼时的中国工控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所垄断。然而,汇川经过二十年努力与坚持,有与国际大厂掰手腕的实力,打破了ABB、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垄断地位,在自动化的各细分赛道上,市场份额名列前茅。
作为工控界龙头,汇川技术营收与利润能双双高增长。2025年上半年营收205.09亿元,同比增长26.73%;净利润为29.68亿元,同比增长40.15%。在于自动化市场需求逐渐回暖,通用自动化业务作为基本盘,表现仍旧稳固;以及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业务成为汇川增长的重要支撑。
根据睿工业2024年统计数据,汇川技术在通用伺服系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28.3%,位居第一名(排名第二、三、四位的厂商及市占率分别:西门子9.7%;松下7.1%;安川7%);工业机器人产品销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8.8%,位居第三名,SCARA机器人产品销量中国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名。
埃斯顿
今年,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埃斯顿下游行业整体需求相对旺盛,其中,汽车、电子、锂电等行业均呈现高速增长。由此,一改过去两年低迷不振的颓势,营收与净利润恢复双增长,实现了扭亏为盈,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更是登顶国产首位。
根据MIR睿工业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出货量首次超越外资品牌,成为首家登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国产机器人品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10.5%。2025年上半年营收25.48亿元,同比增长17.5%;净利润为668万元,去年同期亏损为7341万。
基于机器换人、国产替代的长期发展趋势,以及下游行业对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提升,埃斯顿认为2025年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新时达
对于新时达而言,在海尔成为实控人后,叠加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回暖,经历连续三年亏损后,2025年一改过去低迷不振的态势,营收呈现恢复增长,并成功实现扭亏为盈,结束连续三年亏损局面。
2025年上半年,新时达营收16.44亿元,同比增长8.45%;净利润为186万元,去年同期则亏损为1875万元。能看出,与海尔集团协作,经营层有保障,营收恢复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扭亏为盈,展现出新时达进入海尔赋能的发展新阶段。
海尔集团战略入股新时达后,正式成为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成员。由此,通过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赋能,成功激活了这家陷入困境的企业,再次焕发生机,把在大树下面好乘凉体现的淋漓尽致。
依托海尔全球160多个制造中心的场景资源,结合新时达在自动化与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共同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化落地。并借助海尔的全球供应链与客户网络,提升品牌、渠道与供应链能力;同时,促进IT与OT融合,构建“软件+硬件+平台”闭环,实现从单点智能到生态智能的演进。
最后
生成式AI时代,在AI大模型、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下,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动能。尤其以AI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化是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趋势,通过工业机器人与AI大模型、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向智能化、自主决策方向发展。
整体来说,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数字化、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驱动工业机器人部署规模日益扩大。由此,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且连续12年稳居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与此同时,国产替代大势所趋,客户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视产品供应的自主可控及定制化需求,显示出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国产替代的加速期。为此,昔日主要是外资厂商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的局面得以改变,到如今国内头部厂商的工业机器人销量持续增长,市场份额超过了外资品牌。
受市场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牢牢占据着有利位置,市场占有率已占半壁江山,市场竞争格局迎来重塑,国产替代势头强劲,2025年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赛道上的厂商而言,有望继续为其打开业绩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