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尧为把50毫克镭带回祖国,扮乞丐昼伏夜出,行走1400公里,躲过日军搜查,没有他,原子弹研制困难重重! 1998 年北京医院,弥留之际的赵忠尧手指微微颤动,掌心紧攥着半块咸菜坛碎片。碎片边缘早已磨得光滑,上面还残留着淡淡的镭辐射痕迹 —— 这是 1937 年他带镭南下时,坛子磕碰留下的唯一信物。 守在床边的钱三强看着那碎片,突然想起西南联大竹棚里,赵忠尧用这坛镭为伤员做治疗的那个深夜。时间跳回 1938 年春,湖南衡阳的临时救护站里,伤员们的呻吟声此起彼伏。 军医着急地对赵忠尧说:“有个战士伤口感染严重,普通药物根本没用!”赵忠尧盯着手中的铅筒,突然做出一个大胆决定:“用镭的放射性试试,或许能抑制感染。” 他把镭装在铅盒里,只留一条细缝对准伤口,自己则用厚棉衣裹住身体,守在旁边随时调整角度。三天后,战士的伤口真的开始愈合,军医惊叹不已,赵忠尧却摸着铅盒说:“这东西不仅能搞科研,还能救人性命。” 谁也不知道,这次治疗差点让镭暴露。日军侦察机刚好飞过救护站上空,赵忠尧急中生智,把铅盒塞进咸菜坛,又往坛里加了些草药。 日军巡查队来搜查时,看到坛子里的草药,以为是普通药材,骂了句 “穷酸东西” 就走了。 事后,救护站的护士小李偷偷给坛子里加了新的咸菜叶子:“先生,这样更像逃难的样子,下次日军来也不会怀疑。” 赵忠尧看着小李认真的模样,把自己省下的干粮塞给她:“谢谢你,这坛‘药材’,还得靠你帮忙保护。”1937 年冬,赵忠尧在湖北境内遇到了国际友人汉斯。 汉斯是德国记者,因反对纳粹来到中国,看到赵忠尧抱着咸菜坛赶路,主动提出帮忙:“前面日军关卡查外国人松,我帮你带一段路。” 汉斯把咸菜坛放进自己的行李箱,假装是采访用的器材,顺利通过了三个关卡。分别时,汉斯从包里拿出一支钢笔:“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你是勇敢的科学家,应该有支好笔记录实验。” 赵忠尧接过钢笔,发现笔帽里刻着 “科学无国界”,眼眶瞬间红了 —— 这句话,卢瑟福也曾对他说过。1940 年昆明,西南联大的竹棚实验室里,赵忠尧用汉斯送的钢笔,写下了第一份核物理实验报告。 钱三强凑过来,看到报告上画着简陋的实验装置,忍不住问:“先生,咱们什么时候能有真正的实验室?”赵忠尧指着咸菜坛:“只要这‘宝贝’还在,就算在竹棚里,咱们也能做出成绩。” 那天,他们用土法制作的盖革计数器,第一次测出了镭的半衰期数据,赵忠尧把数据写在报告上,钢笔尖都快磨平了。 1964 年罗布泊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赵忠尧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信是护士小李寄来的,她在信里说:“先生,我在电视上看到原子弹爆炸的新闻,就想起当年你用‘药材’救战士的样子,原来你当年带的是这么重要的东西!” 赵忠尧拿着信,想起小李当年加咸菜叶子的模样,笑着给她回了信,还寄去了一张原子弹爆炸的照片。 1998 年,赵忠尧把那半块咸菜坛碎片交给钱三强,虚弱地说:“这碎片…… 留给研究所…… 让后人知道…… 当年我们是怎么把镭带回来的……” 钱三强接过碎片,泪水掉在上面,他用力点头:“先生放心,我们会永远记住,记住这坛子里的精神。” 赵忠尧笑了,闭上眼睛时,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支汉斯送的钢笔 —— 笔帽里的 “科学无国界”,早已和他的家国情怀融为一体。 如今,那半块咸菜坛碎片和钢笔,都陈列在核物理研究所的展厅里。旁边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赵忠尧带镭南下的路线图,还有他为伤员治疗、与汉斯合作的故事。 年轻科研人员小王每次路过展厅,都会驻足良久:“原来当年的科学家,不仅有智慧,还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 展厅的留言本上,写满了参观者的话,其中一句格外醒目:“咸菜坛里的镭,照亮了中国核事业的路,也照亮了我们的初心。” 赵忠尧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 50 毫克镭,还有那半块咸菜坛碎片、一支钢笔,以及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在罗布泊的蘑菇云里,在年轻科研人员的实验报告里,在每一个为国家科学事业奋斗的人心中,永远不会消失。 信源:中国青年网——那个把50毫克镭放进咸菜罐里的“乞丐”,竟是两弹元勋!
1951年上海抓了个国民党特务,这人熬不住审问说了实话。他说南京雨花台乱坟岗埋了
【226评论】【2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