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提问:“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击败中国?”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回答:“美国永远也无法打败中国。中国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文化。中国人有一种独特的民族特性,这种特性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未曾察觉,正是这一特性让他们坚韧不拔,始终屹立不倒!” 要说这文化基因里最显眼的,还得是那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美国人总想“改造”中国,可他们怎么改?能把中国人过年回家的念头给掰过来吗? 就说2025年春运吧,40天里全社会跨区域流动的人次飙到了90.2亿,相当于14亿人平均每人至少跑了6趟,创下了历史新高。在上海工作的小张回安徽黄山老家,以前折腾大半天,今年靠着新开通的池黄高铁,几小时就到了家; 开电车回北京的李翔本来还担心充电排队,结果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基本都有空位,吃顿饭的功夫就充够了电,750公里路8小时就到了。这浩浩荡荡的人流里,有务工的、上学的、探亲的,不管走多远、混得怎么样,过年总得往家奔。 这不是简单的“回家”,是刻在基因里的执念——“家”是根,是不管走多远都得回头的地方,而千万个这样的家凑在一起,就成了“国”。你说美国人能把这执念给抹掉吗? 去年春节申遗成功,更把这份情感钉得牢上加牢,这种连血脉都连着的家国牵挂,怎么打、怎么制裁都动摇不了。 再说说这文化养出来的变通和长远眼光,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学来的。一百多年前天津杨柳青的安文忠们就已经把这股子机灵劲儿和韧劲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年左宗棠要收复新疆,急需商贩随军供应物资,正赶上天津旱灾、赔光本钱的安文忠瞅准了机会,带着七八个同乡挑着小篓就上了路。从渤海之滨走到肃州大营,风餐露宿大半年,每天挑着担子走百八十里,卖的都是毛巾、绑腿、跌打药这些士兵急需的小东西。 后来跟着军队一路打到新疆,军行则行、军住则住,慢慢从“担小篓”的行商变成了开商号的坐商。茅盾先生当年在新疆就说过,这些天津商帮是当地的巨擘,数百万资本的大有人在,把内地的工业品运进去,再把新疆的土产运出来,硬生生打破了沙俄洋货的垄断。 就说津商首富同盛和周家,为了让新疆的达官贵人吃上鲜货,每年从天津运300驮干海货过去,一驮就是280斤,这可不是靠抢靠占,是靠诚信和脑子。 这种变通和长远眼放到现在更明显。美国人总搞“小院高墙”,想把中国排除在产业链之外,可中国人早就想着“搭桥”而非“筑墙”。 中老铁路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开通后不光搞出了“澜湄快线”,还用上了冷链运输装备,用“定点定时定线定车次”的模式,把昆明到万象的货运时效提了上去。 以前东南亚的山竹、榴莲靠公路或航空运过来,又贵又不新鲜,现在铁路一拉,成本降了,价格也“打下来”了,中国老百姓得实惠,东南亚的农户也多了收入。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不跟你硬拼封锁,而是找共赢的路,这种从长远出发的变通,比盯着眼前利益的算计要高明得多。 最关键的是,这文化养出来的中国人,身上有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特质。平时看着大家各自为生活奔波,上班下班、柴米油盐,可一旦国家需要,那种藏在血脉里的劲儿立马就冒出来了。 就像几年前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武汉封城,全国各地的司机自发拉着蔬菜往湖北跑,小区里的志愿者凌晨就起来测核酸,连退休的大爷大妈都主动守在门口登记。 还有边防线上的战士,在加勒万河谷面对挑衅时,用身体筑起防线,他们也是普通人,可穿上军装就成了守护家国的盾牌。这种团结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是文化里“守望相助”的基因在起作用。 美国人总拿武器、制裁那套来衡量实力,可他们不懂,中国真正的“护城河”是文化养出来的人。你能封锁技术,可封不住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你能搞贸易壁垒,可挡不住中国人找共赢之路的智慧;你能制造摩擦,可拆不散中国人对家国的牵挂。 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过年回家的执念、诚信互利的规矩、守望相助的默契、着眼长远的通透,早成了血脉里的基因,改不了,也打不垮。所以查普曼说得对,美国永远打不败中国,不是因为武器多厉害,是因为这五千年文化养出来的中国人,本身就是最不可战胜的力量。
美媒提问:“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击败中国?”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回答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10-15 09:54:20
0
阅读:406
闲云野鹤
真如其名,娱乐八卦。十一黄金周,充电桩的情况,小便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