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个疑惑,以前咱们中国没大量出口稀土的时候,美国那些先进的隐形战斗机和芯片是咋造出来的?其实这问题说白了特简单,内行人一句话就能点透:有矿不等于能用,真正的底气是技术,这才是硬核王牌。 早年间中国没大量出口稀土的时候,美国能造出先进的隐形战斗机和芯片,根本不是靠谁供应原材料,而是自家有矿、手里有技术,早就把稀土的“用法”摸得透透的。 谁也想不到,美国曾经是全世界的稀土老大。上世纪40年代末,三个地质学家在加州帕斯山找铀矿,铀矿没找着,倒意外发现了大储量的稀土矿,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芒廷帕斯矿。 这矿的品质好得惊人,稀土平均含量超过8%,有些地方甚至能到15%,要知道咱们中国稀土矿的平均含量还不到5%。 1952年开始开采后,虽然一开始只有导弹部件等少量军工需求,生意冷清,但等到60年代美国彩电普及,情况立马变了。 彩电屏幕里的红色荧光要靠稀土氧化铕提亮,蓝色荧光得用氧化铈增强,作为美国唯一的大型稀土矿,芒廷帕斯矿一下成了香饽饽,60到70年代每年能产出两万多吨稀土氧化物,满足了全球70%以上的需求。 但光有矿可造不出高科技产品,就像手里有一堆小麦,没有磨面机和揉面技术,永远做不成精细的馒头。稀土这东西特殊,十七种元素挤在一块矿石里,化学性质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要把它们分开提纯,比在一堆沙子里挑出不同颜色的细沙还难。 美国当时的莫利公司早就掌握了分离技术,先用离子交换法,后来又升级工艺,能把稀土里的每种有用成分都拆解开。 那时候咱们还没在稀土提炼上突破,美国已经能把稀土提纯到99.99%以上。 80年代钕铁硼磁铁发明后,美国的稀土技术更是如虎添翼。这种加了稀土钕的磁铁,磁力是老款铁氧体磁铁的十几倍,能把原来笨重的零部件做得特别小,直接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军用领域里,隐形战斗机的雷达系统、导弹的制导舵机都离不开它——导弹要精准命中目标,得靠小型电机控制飞行姿态,钕铁硼磁铁就是电机的核心,没有这东西,导弹就像没了眼睛的苍蝇;隐形战机的雷达要稳定运行,也得靠这种强力磁铁驱动。 那时候中国还没大量出口稀土,美国靠芒廷帕斯矿的原矿,加上自家的分离技术,造出了足够的钕铁硼磁铁,80年代末芒廷帕斯矿甚至供应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需求,从挖矿到分离再到加工,整条产业链都攥在自己手里。 再说说隐形战斗机,就拿美国早年间的先进机型来说,机身要轻还得结实,才能实现超音速飞行,这就用到了掺了稀土铈的镁钛合金,比普通合金强度高不少,在空中高速飞行时也不会解体。 发动机更是关键,叶片和燃烧室得扛住几千度的高温,普通材料一烧就化,美国用加了稀土铼的阻燃钛合金做叶片,硬是解决了耐高温的难题。 这些都不是有稀土就能造的,得知道加哪种稀土、加多少比例,还得有能把稀土和金属完美融合的冶炼技术,稀土加得不对,材料性能直接打折,甚至根本没法用。 芯片领域也是一个道理,早年间的彩电芯片、计算机芯片就离不开稀土。芯片里的特种玻璃要掺稀土钪才能抗干扰,光刻胶里加铕和铽才能保证蚀刻精度,这些都得靠高纯度的稀土材料。 美国当时的半导体企业比如英特尔,早就和稀土加工企业打通了合作,能把提纯后的稀土精准用到芯片制造的各个环节。 那时候咱们还没掌握高精度的稀土分离技术,美国已经能把稀土纯度提到99.9999%,别小看这小数点后多出来的两个9,普通纯度的稀土里有杂质,做芯片时会导致电路短路,只有高纯度的才能用在精密的芯片里。 后来美国之所以依赖中国稀土,根本不是因为自家没矿,也不是造不出,而是嫌开采提炼太脏太累,还污染环境。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环保运动兴起,稀土分离产生的废液废渣被当成污染源,民众抗议不断,加上当时中国开始大量出口廉价稀土,价格低到几美元一公斤,美国干脆关了芒廷帕斯矿,把这些“脏活累活”都外包了。 但早年间造隐形战机和芯片的技术底子还在,他们早就摸透了稀土怎么用、用在哪、怎么提纯,就算后来矿不开了,技术储备还在。 早年间中国没大量出口稀土时,美国自己有优质的稀土矿,还有能把矿变成高纯度材料的技术,更懂怎么把这些材料用在隐形战机的发动机、芯片的光刻胶里,这才是他们能造出先进装备的真正原因。 有矿只是有了原材料,技术才是把原材料变成高科技产品的硬核本事,这一点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变。
原以为中国收紧稀土,已经是最后的底牌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前美国高官居然无奈表
【5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