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还看不上中方?印度官员访韩后,当着全世界的面喊出一句话:不想当下一个中国?印度官员桑迪普·庞德里克扔出了一句狠话:“印度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 这话从一位正在寻求国际合作的官员口中说出,难免让人好奇:是真的看不上,还是另有所图?庞德里克自己给出了说法。他强调印度要走一条 “独特的路”,目标是成为 “有自主能力的全球制造基地”,靠的是质量和创新,而不是过去那种低成本劳动力驱动的出口模式。 在他眼里,印度的底气来自庞大的国内市场、懂技术的工程师群体,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甚至特意提到国内两家钢铁企业已经挤进了全球前十。这话听着提气,但细究起来全是细节。 就说他重点提的钢铁产业,印度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粗钢生产国,却有 85% 的炼焦煤得靠进口,一半以上都来自澳大利亚。为了保住产能,钢铁部还在鼓励企业去海外收购铁矿、焦煤这些原材料资产,连石灰石都算在内。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官员一边说不想学中国,一边又在做着相似的尝试。印度刚对部分中国钢铁产品加征了 12% 的临时关税,理由是遏制廉价进口。与此同时,又在积极找韩国合作,想把对方的技术和自己的制造基地结合起来,说白了还是想在全球产业链里分一杯羹。 前印度央行行长拉古拉姆・拉詹的话或许能解释这种矛盾。他早就说过,印度根本没法复制中国的发展路径,不是不想,是做不到。全球制造业 27.7% 的份额都被中国占着,印度才刚到 3%,低端市场早就被挤满了。 现实差距确实肉眼可见。中国工厂里每万工人有 300 台机器人,印度只有 50 台;中国物流成本占 GDP 的 8%,印度要 14%;连专利申请量,中国一年 160 万件,印度连零头都不到。 更关键的是劳动力,印度三年级学生里只有 20% 能读懂二年级的课文,一半的工程毕业生都胜任不了工作,这跟中国七成以上的女性就业率、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没法比。 庞德里克在专访里也提到,印度正在想办法改善投资环境,比如设专项工作组加快审批,让各邦推出利商政策,还打算每年开钢铁大会解决基础设施问题。这些举措确实是发展制造业的基础,但要补上几十年的差距,显然不是件容易事。 中国外交部早就说过,龙象共舞才是正确选择。其实不管是 “成为中国” 还是 “成为印度”,能让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路就是好路。 只是不知道,当印度企业还在为原材料发愁,当工厂时不时停电,当毕业生走出校门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时候,那句 “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到底是雄心壮志,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安慰?你觉得印度能走出自己的制造业之路吗?
印度这次丢脸可是丢大发了!在阿联酋迪拜的国际论坛上,印度学者纳伦达抛出了
【45评论】【36点赞】
浪天涯
用陷阱,圈套捕猎的方式对待外资是印度政府的底层逻辑!!套上,抓🫳住就是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