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一位82岁的老奶奶来到重庆白公馆,她走到一张男子的照片下,突然,停下

尔说娱乐 2025-10-15 12:51:43

1999年,一位82岁的老奶奶来到重庆白公馆,她走到一张男子的照片下,突然,停下脚步,眼泪婆娑地来回抚摸照片,哭着说道:“我来看你来了。”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许晓轩:牺牲在黎明曙光前的革命志士) 1999年4月的某个清晨,薄雾笼罩着歌乐山。 白公馆的青砖院墙在晨曦中泛着湿漉漉的光泽,一位拄着竹节拐杖的老人出现在缓缓开启的黑色铁门前。 她银白的发丝在晨风中微微飘动,深蓝色的棉布外套虽然洗得发白,却熨烫得十分平整。 老人的脚步在庭院里的照片墙前缓缓停驻。 布满老年斑的手指轻轻抚过玻璃相框,最终停留在一张褪色的半身照上。 照片里的青年戴着圆框眼镜,清瘦的面容带着书卷气,嘴角却抿出坚毅的弧度。 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方叠得方方正正的手帕,颤抖着擦拭相框上并不存在的灰尘。 "晓轩啊......" 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叫姜绮华,照片上的青年是她的丈夫许晓轩。 此刻她站立的地方,曾经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军统秘密监狱。 展览室窗外,一株老石榴树正吐露新芽,而半个多世纪前,这棵树曾见证过多少暗无天日的日夜。 1935年春天的扬州城,十八岁的姜绮华穿着新裁的嫁衣,坐在铺着红绸的梳妆台前。 镜子里映出个眉眼温婉的姑娘,她还不知道要嫁的许家三少爷长什么模样。 婚宴上,当穿着中山装的清瘦青年掀起盖头时,她注意到对方眼镜后清亮的眼睛闪着特别的光彩。 新房里的红烛燃了整夜,新郎却一直在书桌前写写画画,天亮时分,他歉然地对她笑笑: "有些要紧事要处理。" 婚后的日子平淡如水。 许晓轩总是不分昼夜地外出,有时带着满身油墨味回来,有时又抱着厚厚的书册。 有次深夜,姜绮华被阁楼上的响动惊醒,悄悄上楼查看,发现丈夫正将一沓写满字的纸张藏进地板夹层。 见她上来,许晓轩轻轻摇头,将手指竖在唇前。 那一刻,姜绮华突然明白,自己的丈夫在做着危险又重要的事。 1940年深秋,女儿刚满七个月。 许晓轩说要去码头接批货,临走前特意抱了抱女儿,又把一块怀表塞到姜绮华手里: "这个你收好。" 谁料这一去就再没回来。 姜绮华抱着女儿找遍全城,最后只在江边捡到丈夫常戴的围巾。 她不知道,那时的许晓轩已被关进息烽集中营,正受着酷刑折磨。 在贵州息烽的监狱院子里,有棵枝干虬结的核桃树。 某个夏日,监狱长周养浩把许晓轩带到树下,命令他刻字。 许晓轩沉默地拿起凿子,在粗粝的树皮上刻下"先忧后乐"四个大字。 当狱警催促他继续刻写反动标语时,他突然从梯子上跌落,右手鲜血淋漓。 这个巧合的"意外",让他保住了革命者的气节。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监狱时,许晓轩和难友们用破碗盛着清水偷偷庆祝。 他悄悄对身边的同志说: "等出去了,我要带绮华去汉口吃热干面。" 然而这个简单的愿望永远没能实现。 1949年11月27日深夜,距离重庆解放只剩三天,许晓轩在高墙内唱着自己改编的《国际歌》,走向了永恒的黑暗。 白公馆展览柜里,有封特别的家书。 信纸边缘已经破损,但清俊的字迹依然清晰: "绮华吾妻见字如面,女儿昨夜是否又啼哭?我这边一切都好,近日读《楚辞》至'长太息以掩涕兮'句,忽想起你缝衣时的侧影......" 这封没有寄出的信,是狱友出狱后辗转送到的。 姜绮华把它和丈夫留下的怀表放在一起,珍藏了五十年。 暮色渐浓,参观的人渐渐散去。 姜绮华最后望了一眼墙上的照片,慢慢走向出口。 在庭院转角,她遇见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 孩子们好奇地看着这个眼眶发红的老人,有个小女孩跑过来递上一张纸巾。 姜绮华接过纸巾,在夕阳的余晖里露出淡淡的微笑。 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白公馆门外的林荫道尽头,而墙上的照片里,许晓轩年轻的目光依然温柔地注视着这个他为之献身的新世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0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