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秘书长怕了普京?承认不会击落俄战机,给出理由很奇葩 路透社在10月15日报道,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在参加第71届北约年度会议时,说起9月19日发生的“俄军机入侵北约领空”的事情。 这件事给北约的影响有点负面,外界说北约不敢击落是因为对俄软弱。 但马克却公开表示不会击落这些“不速之客”,理由简单得让人错愕:对方“未构成直接威胁”。 马克还强调“不击落才是北约真正强大的地方”,这件事又是从哪里说起呢? 就在不久前,三架俄制米格-31超音速截击机越过爱沙尼亚领空边界,在北约的眼皮底下盘旋了整整12分钟。 而与此同时,普京刚刚结束一场模拟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军事演习。 爱沙尼亚这个波罗的小国反应激烈,不仅紧急召见俄罗斯驻塔林大使提出严正抗议,更是启动了集体协商机制。 事件发生后数小时内,多架北约预警机和战斗机立即升空执行拦截任务。 意大利的F-35、瑞典和芬兰的军机纷纷出动,在波罗的海上空织起一张密集的拦截网。 但俄方的回应却轻描淡写:坚称其军机始终在国际空域正常飞行,完全遵守航空法规。 可根据北约集体防御条款第五条,对任一成员国的武装攻击将被视为对所有30个成员国的攻击。 这意味着那12分钟的越界飞行,理论上可以引爆整个西方军事联盟。 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领空侵犯,北约秘书长吕特坦言,在爱沙尼亚事件中,北约部队虽然迅速出动拦截并护送俄军飞机,但由于未评估到存在直接威胁,所以没有选择击落。 吕特进一步解释了这一决策的逻辑:“关于是否与入侵飞机交战,比如向其开火,这一决定是实时做出的,并且始终以现有情报中飞机构成的威胁程度为依据。” 换句话说,北约并非没有击落俄战机的武力,而是缺乏这样做的政治意愿。 更有意思的是,吕特还调侃起俄罗斯飞行员的水平,称“俄罗斯人即便驾驶着米格-31也根本无法与我们相提并论,因为他们的战斗机飞行员水平不行。” 这番言论,听起来像是在军事劣势之外,又给俄罗斯添了条“技术不足”的罪名。 吕特看似轻松的表态背后,其实暴露了北约深层的战略困境。 他公开承认,用价值百万美元的导弹拦截成本仅千元的无人机“不可持续”,并坦言联盟短期内“缺装备”。 这种“大炮打蚊子”的效费比失衡,让北约在应对俄罗斯挑衅时显得束手束脚。 北约正快速向乌克兰学习对抗俄罗斯无人机的经验,将于数周内部署新技术。 但技术更新需要时间,而俄罗斯的挑衅却是现在进行时。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北约内部对于如何应对俄罗斯存在明显分歧。 尽管波兰外交部长西科尔斯基强硬表态,称莫斯科不应“抱怨”其飞机可能在波兰领土上空被击落, 但北约主要成员国如法、德、美等国却在事件后保持相对沉默。 这种内部分歧让作为秘书长的吕特不得不谨慎行事。 就在战机越界事件发生前72小时,普京总统刚刚亲临“西方-2025”战略演习现。 这是一场让西方密切关注的军演,虽说俄方强调演习为防御性质,但西方认为他们是在完整的模拟战术核武器的实战运用流程,从发射指令下达、导弹装填到模拟打击的全过程演练。 还在加里宁格勒和白俄,分别部署了超高音速导弹和核武器,让周围国家顿时毛骨悚然。 俄美军事热线自乌克兰战争后基本停摆, 现代预警系统反应时间比冷战时期更短,从发现异常到决策响应可能只有3-5分钟。 也就是说,要真的发生矛盾,很可能他们还没反应过来,俄罗斯的导弹已经落地了。 当下的紧张局势,不得不会让人想起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当时世界曾一度站在核战争的边缘,而今天的局势同样不容乐观。 当年北约演习被苏联误判为核打击前奏,多亏值班军官彼得罗夫的冷静判断,人类才避免了一场核浩劫,如今历史似乎正在重演。 全球现存核弹头数量已突破13000枚,较2018年净增8%。 在这个缺乏互信的时代,一次雷达故障或飞行员的错误判断,都可能成为点燃火药桶的火星。 当被问及北约是否缺乏适当装备时,吕特曾回应“短期内的确如此”。 这句话或许道出了北约秘书长“不敢打”的真正原因,不是胆怯,而是还没准备好。 北约现在就像一个大块头被一个小个子不断试探底线,明明手握重兵却不敢轻易出手。 波罗的海上空的俄军战机终会返航,但俄罗斯与北约之间这种“既非和平又非战争”的博弈状态,恐怕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没人知道下一次挑衅何时到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吕特和北约的决策者们将继续在威慑与克制之间走钢丝。
北约秘书长怕了普京?承认不会击落俄战机,给出理由很奇葩 路透社在10月15日
理大国迷雾
2025-10-15 14:46: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