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法院对外宣布了! 10月15日,美国法院文件曝光了一起裁员乌龙事件: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竟然“误裁”了778名员工!本来计划裁员982人,结果上周实际发出了1760份裁员通知,这多出来的近800人竟然是因为“代码出错”才丢了工作。 HHS此次裁员采用的"人力资源优化系统"由IBM于2023年开发,本应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冗余岗位。但审计报告显示,系统将"五年内退休人员"错误标记为"低效能员工",导致大量资深专家收到解雇通知。 更严重的是,系统误将疾控中心的疫情监测团队纳入裁员范围,这些岗位实则属于国家安全关键岗位。 这并非孤例,2024年财政部类似系统错误导致300名税务审计员被误裁,国防部文职系统去年也发生过批量误发解聘信的丑闻。 这些事件揭示联邦政府过度依赖自动化系统的风险——当算法缺乏人性化校准,可能危及政府基本职能运转。 误裁事件发生在关键时间节点:美国疾控中心刚发布新财年预算,计划削减15%的人员开支。被误裁的778人中,有132人来自国家战略储备库管理系统,91人隶属疫苗研发协调办公室。这些岗位的临时空缺,可能导致应急物资调配出现延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人才流失,HHS员工平均年龄52岁,误裁对象中包括多位经历非典、埃博拉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深专家。这些隐性知识资本的流失,将削弱美国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美国公共卫生协会警告,这种"去经验化"趋势可能使防疫体系出现断层。 联邦公务员联合会已提起集体诉讼,指控HHS违反《公务员制度改革法》。诉讼文件显示,被误裁员工中62%是少数族裔,75%为女性,这引发了对算法公平性的质疑。更棘手的是心理影响:收到错误通知的员工即使复职,对组织的忠诚度也大幅下滑。 公务员士气的量化评估显示,HHS员工敬业度得分从2024年的72分骤降至58分。这种信任崩塌可能产生连锁反应:联邦人事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年联邦机构中层管理者离职率同比上升12%,创十年新高。 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管缺失。联邦采购条例未对AI系统设置足够审查门槛,HHS采购的这套系统仅经过3个月测试就投入使用。国会监督机构的调查更发现,系统供应商IBM在竞标时隐瞒了类似错误率——该系统在澳大利亚使用时曾误删4000个社保账户。 更值得警惕的是问责机制失灵,HHS部长在听证会上将责任推给"技术故障",但内部邮件显示,其办公室早在测试阶段就收到过风险警告。这种权责不清的治理结构,使技术风险难以有效管控。 误裁事件暴露出更严重的安全隐患,HHS下属的生物防御部门有45名专家收到解雇通知,这些人员负责高危病原体管控。 若裁员成真,美国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能力将出现缺口。国土安全部的评估报告指出,这种人员变动可能使应急响应时间延长48小时。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疫苗研发梯队断裂。被误裁人员中包含23名mRNA技术骨干,这些专家曾在新冠疫情期间主导疫苗研发。他们的突然离职,将使美国在下一代疫苗技术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误裁风波背后是预算压力。根据特朗普政府2025财年预算案,HHS需削减8%的运营开支。但一刀切的裁员指令未考虑不同部门的特殊性:食品药物管理局需要增加人手应对创新药审批,而疾控中心反而要削减疫情监测岗位。 各州卫生部门的联动受影响。加州公共卫生局表示,由于HHS区域协调员被误裁,联邦与地方的数据共享出现延迟。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协作断层,可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造成严重后果。 HHS高层缺乏技术背景也是诱因。现任部长曾任制药公司高管,对数字系统风险认知不足。其任命的CIO来自金融行业,不熟悉公共卫生业务特性。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构,导致技术决策与业务需求脱节。 更严重的是政治导向。白宫管理预算办公室强推"裁员增效"计划,设定不切实际的减员目标。这种政治压力迫使部门仓促上马未成熟系统,最终酿成行政事故。 事件引发了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反思。民主党议员提议设立"算法审计办公室",但共和党方面坚持裁员计划不应放缓。这种政治分歧,使根本性改革难以推进。 更可行的方案是技术修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建议引入"人类监督环",要求所有自动化决策必须经过人工复核。但这种方案会增加20%的行政成本,在当前减支背景下面临阻力。 当778名联邦雇员因一行错误代码失去工作时,这场乌龙事件已超出行政失误的范畴,成为美国治理体系危机的缩影。 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技术与人本,将是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挑战。而对正处在战略竞争关口的美国而言,公务员系统的稳定性或许比任何技术优势都更具战略价值。 信息来源:连夜裁员出乌龙 美国卫生部“误裁”778名员工 2025-10-15 07:13·财联社
就在刚刚 美国法院对外宣布了! 10月15日,美国法院文件曝光了一起裁员乌龙事
红楼背疏影
2025-10-15 15:12:08
0
阅读:103